番禺|"以蚊灭蚊"确定第二个试点选在番禺大刀沙
第二个试点选在番禺的大刀沙 初步计划在3月下旬释放蚊子
中山大学“以蚊灭蚊”研究项目在南沙区沙仔岛试点后,已选定番禺的大刀沙作为第二个试点,初步计划在3月下旬释放蚊子。据介绍,该项目的技术有望在泰国、斯里兰卡等多个国家进行推广试点。
文/广州日报记者徐静 通讯员蔡珊珊
昨日,“促进南亚与东南亚国家在结合昆虫不育技术与传统控制方法监控登革热病毒媒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基础设施共享”国家顾问会议在中山大学举行。
沃尔巴克氏体控制蚊媒项目是由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教授领导的一个公益性国际合作项目,通过“以蚊治蚊”来阻断登革热的传播。
记者获悉,在广州南沙区沙仔岛的首个试验效果很好。目前,他们已在广州初步确定第二个试点,初步计划今年3月下旬释放蚊子。奚志勇介绍,第二个试点位于番禺的大刀沙,并且也得到社区的支持。“大刀沙也是一个岛,相对孤立;去年我们监测了这个地方的蚊子的季节分布,数据显示,是比较适合作为试验点,所以,现在开始释放的话,还可以与去年的数据作比较。”
记者获悉,蚊媒释放的核心是释放的蚊子与野外蚊子的比例要控制在5∶1,研究团队会随时监测两者比例,因此,蚊子的释放数量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3、4月份蚊子少,就会释放少些,8月份蚊子数量高峰期时,就会增加释放数量。”
奚志勇透露,目前正与以色列的一家专门做飞机释放的公司合作,能够在高空精确投放蚊子到指定位置,以为未来大规模释放做准备。
奚志勇团队已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蚊子工厂”,该工厂面积超过3500平方米,有4个车间,每个车间按照现有技术能够每周生产500万只雄蚊。研究团队希望在未来的两三年能够大规模应用上此项研究成果,让“蚊子工厂”正式产生效益造福人类。
据悉,“蚊子工厂”去年一周生产100万只雄蚊,今年一周可提高到500万只。事实上,车间设计生产能力是一周2000万只,自动化工艺改善后,未来有能力达到一周几十亿只。
技术拟推广到其他国家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发表声明可利用基因改造和携带细菌的蚊子来协助降低蚊子种群。
项目负责人表示,现在正在研发中国的这种技术,合成其他方法后处理蚊媒传播和寨卡病毒,现在有各个研究的场所正在测试这个技术,能在更大面积上应对蚊媒,并且已经在一些岛国如毛里求斯等进行推广,经过小规模的测试后将逐渐扩大规模,在泰国、斯里兰卡等多个国家进行从小到大的测试。
展示先进蚊媒绝育技术
研究原理
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虫媒控制研究团队,通过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没有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雌蚊交配后,所产的卵不能发育。通过大量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使蚊子种群数量降低至不足以引起登革热流行的密度。
研究成效
据介绍,该研究团队在2015年一年在现场试验点投入了约650万只雄蚊,在持续释放区最终达到几乎百分之百地清除蚊子幼虫。
在释放的最后一整个月里,最终只监测到一个孵化的幼虫,而成虫的控制效果也达到97%。
应对难题
伊蚊是传播重要虫媒传染的媒介,登革热(Dengue fever, DF)、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以及寨卡等由伊蚊属蚊虫传播。伊蚊分布范围遍及全球,防控难度大,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险。
由于寨卡、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既无特效药物、也无有效疫苗,蚊虫媒介控制措施是预防寨卡、登革热等蚊媒病流行的主要手段。而传统的蚊媒控制方法在蚊媒病流行传播阻断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有效地控制寨卡、登革热等蚊媒病流行亟待发展新型蚊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