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助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11.11.2015  18:4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指出,我国经济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重要讲话中,明确了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提出了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的新定位,这既是北京责任所在,也是内在发展要求。

  11月5日-6日,在北京市科委等单位的支持下,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创新驱动发展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多位专家围绕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探讨。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力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指依靠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它们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而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9%,对外技术依存度大于40%,与创新型国家存在明显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距世界最主要创新型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强化创新战略部署——美国出台《创新战略》,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重视创新;欧盟通过《欧洲2020战略》致力于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联合体;日本2009年就出台《数字日本创新计划》,逐步进入科学技术立国与战略调整阶段;韩国在2000年制定科技发展长远规划《2025年构想》,提出2015年成为亚太地区主要研究中心的目标。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方新在作题为《适应新常态 强化新动力》的报告时说。

  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经过30年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已经居世界前列,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但同时我国也面临产能过剩、技术水平不高、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等挑战。方新指出:“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靠创新。

  面对世界发达国家的超前部署,中国只有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长期依靠物质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属于由投资带动的要素驱动阶段,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偏低,生态环境的瓶颈制约非常严重。这种增长方式已经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资源和环境不可持续供给的极限,导致产业大多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有数据表明,我国天然气、石油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和8%,水资源、土地、耕地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33%、40%。2009年我国GDP总量约占世界的8.6%,能源消耗量约占20.3%,人均能耗达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倍,分别是美国、德国、英国的2.4倍、4.2倍、4.4倍。

  此外,高投入、高能耗必然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7大水系的1/5水质为劣V类,每年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代价已接近1万亿元。长时间大范围雾霾天气覆盖了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高达6亿。2007年至2011年全国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度水排放量达659.2亿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达427.9亿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2亿吨。2011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6026.2亿元,占当年GDP的1.27%。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重大挑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必须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科技新秩序的重构。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丁辉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引领区域创新体系》的报告中说。

  “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先导技术正在引发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并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技术。”丁辉说,“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核心问题是创新体系建设。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的报告认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

  专家指出,改变过多依靠资源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加快形成新的内生增长动力,核心是使高素质人力资本得到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国家之所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于依赖资源和外来技术,经济发展长期建立在低水平规模扩张上,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不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国际背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世界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深度调整。我国转型发展与这一时代潮流不期而遇,能否乘势而上、推动发展迈上更高台阶,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双轮驱动,把发展动力及时切换到创新引擎上来。

  我国转型发展虽然面临巨大挑战,但已具备较好基础和独特优势。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努力破除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创新潜力,有效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百姓生活中离不开的高科技成果,来自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衣、食、住、行、用,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高精尖“科技盛宴”逐渐嵌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拉动消费结构升级,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科技手段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科技惠及更多民众,让人民享受到科技发展的成果。

  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迄今人类历史上共发生了5次创新资源跨国大转移,每次转移都会在新的区位造就新的科技创新中心,并引起国际政治中大国的消长和霸权的更迭。”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士运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思路》的报告中说。

  张士运表示,纵观历史,科技创新中心以高端产业为其支柱产业,并呈现出空间集聚性特征。从国家视角来看,全球主要创新型国家集中在西欧、北美和亚太三大区域,构成了当今全球创新的“三足鼎立”格局。而且,科技创新中心向亚太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

  张士运指出,在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要积极强化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要素集聚功能、原始创新功能、创新驱动发展功能、辐射引领功能和支配功能。就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而言,北京要积极建设全球高端人才创新自由港,大力优化原始创新支持方式,加快构建市场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努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致力于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实施全球化创新战略。

  “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引领国家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新道路的要求。”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国平在报告中说。他指出,北京要加速形成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汇集地,率先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引领者,积极打造高端产业的策源地,成为解决重大城市区域问题的科技支撑点,努力构建科技创新创业的栖息地。

  中关村作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点,已经在诸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并形成了“新中关村”现象。中关村管委会委员刘航在报告中介绍,“新中关现象”包括新技术推动创新、新经济催生创新、新金融驱动创新。

  他说,目前在中关村,纳米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不断取得创新突破;“互联网+”广泛渗透,高精尖经济结构正在形成;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领军企业不断涌现。

  “到2020年,中关村要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刘航说。

  (来源:《中国科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