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优一先”先进事迹|何绍华:扎根基层 服务社区
“村民小组的低矮商铺全部拆除,重建成为商业楼,一个项目为村集体带来200多万元年收入。”杨屋村是大岭山镇辖区面积最大的村(社区),曾经负债4000多万元。何绍华自2014年上任党委书记后,带领村干部积极盘活、回购旧厂房,不断优化拓展空间,引进优质企业,不仅还清了外债,2020年村组两级收入还达到6700多万元。
近年来,在何绍华的带领下,杨屋村实现了经济平稳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治理提升一个新台阶,村容村貌向城市化发展。疫情期间,他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杨屋村疫情防控体系的高效运转,获得广东省抗疫先进个人称号。
▲何绍华
奋力推动杨屋迈入亿元村行列
辖区面积12.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700多人,虽然是大岭山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村(社区),但长期以来,杨屋村的经济却大而不强。
“2014年我上任时,村组两级年收入3000多万元,但负债4000多万。”何绍华介绍,杨屋村早期产业相对低端,70%-80%是家具产业,大部分厂房为低端钢结构。为了壮大集体经济,他积极盘活闲置土地、回购旧厂房等,改造成商业楼和新型园区,拓展优化发展空间,引进了一批高质量、高产出的高新企业。
无论是出资298万购买原供电公司办公楼,作为村集体资产出租,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约18万元;还是在杨屋村第一工业区投资建设的宿舍楼,每年集体增加租金收入50多万,何绍华牵住了抓大村集体经济的牛鼻子。在他的带领下,杨屋推动振德家具厂三旧改造,改造用地面积约220亩,土地赔偿款共约2亿元,为村集体发展资金充足。
一批厂房的拆旧建新,带来杨屋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目前,全村规上企业30多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过去的家具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电子、五金企业为主,家具企业占比下降到10%左右。从深圳整体搬迁以来的平洋电子厂,有员工1000多人,带动了周边出租屋、商贸的繁荣。
通过盘活村集体资产,2020年,杨屋村组两级纯收入6700多万元,总资产逾6.6亿元,经济实力显著提升。集体收入增加后,杨屋还清了外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民生,村居环境、城市品质迈上新台阶。
“外债还清后,我们有钱改造环境、升级路网。”何绍华表示,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村居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杨屋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马鞍山生态公园、文化广场、文艺活动中心,道路全面硬底化,各项品质提升项目加快推进。
何绍华表示,杨屋村属于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范围,将抢抓科学城发展机遇,通过完善配套设施、优化拓展发展空间等,提升杨屋村产业质量,奋力推动杨屋村经济迈入亿元村行列。
带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防疫期间,何绍华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指挥部署辖区防疫各项工作,保障杨屋村疫情防控体系的高效运转。
“辖区常住人口6万多人,登记在册的企业1400多家,出租屋1500栋,疫情防控压力大、难度大。”何绍华介绍,杨屋村路口多,莞长路和杨朗路横穿其中,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整个村封闭起来难度非常大,再加上很多村民并不理解村委想要设置疫情检测点的做法,实施起来更加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何绍华带头跟其他村干部以及14个村民小组长对全村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深入到每家每户跟村民解释新冠肺炎病毒的危害性和疫情防控的重要性。经过努力,杨屋村最终决定在村内14个主要路口成功设置疫情检测点,并安排人员24小时轮流值岗,对出入村的人员、车辆进行登记检查。
杨屋村外来人口多,需接受居家医学观察人数多是何绍华遇到的另一个难题。何绍华说:“我们村当时接受居家医学观察的人员最多的时候达到1100多人、500多户,这么大的一个居家隔离人群对我们村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为了做好后勤工作,让大家安心接受居家医学观察,杨屋村以村干部、网格员和医护人员组成三人小组,做好接受居家医学观察人员的思想工作,需每日上门对他们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并及时解决,作为工作带头人,何绍华积极参与其中。
一天,一个接受居家医学观察人员半夜的时候突发胃痛,何绍华了解情况后,马上安排人员买药送上门;还有一次,一接受居家医学观察户家里的小孩子摔伤,接到消息后,何绍华立即帮忙联系镇处置组派医护人员上门服务。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村的书记,何绍华肩负着指挥作战、战胜疫情的重任。在他的带领下,在村民的团结努力下,杨屋村未发现一例病例。目前杨屋村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化管理工作,为杨屋村疫情防控及经济社会秩序平稳恢复保驾护航。
文字:吴金华
摄影:吴金华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