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十年蝶变:从全球盛会地到世界会客厅

29.04.2020  16:44

  新华社上海4月29日电题:上海世十年蝶变:从全球盛会地到世界会客厅

  新华社记者何欣荣、许晓青

  黄浦江畔,中华艺术宫西侧,矗立着一幢幢“”字头商务楼。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10年后,昔日的世博园浦东片区变成央企总部基地,向世界敞开合作发展的大门。面对疫情影响,央地融合发展叠加自贸区的政策支持,帮助相关市场主体克服不利影响,努力化危为机。

  从棚户遍地到央企集聚高地

  “0.2平方公里的面积内集聚了25家央企。”入驻世博片区的国新控股(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晖说。

  从国新控股的大楼向外望去,黄浦江景色一览无余,世博中心近在咫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前,这里曾是上钢三厂炼钢厂区,钢花四溅、棚户遍地。

  2011年,13家央企率先入驻世博园浦东片区。今年3月,又有9家央企和1家地方国企的16个重大项目签约落地上海自贸区世博片区,总投资金额累计达960多亿元。

  央企为何扎堆世博?用1名央企负责人的话说:“这里特别适合做生意。

  总部位于世博的中化国际,早在2001年就实施战略南移,将企业总部从北京迁入浦东,2016年进一步搬迁至世博片区。利用上海的人才资源、研发优势,中化国际由单一的贸易公司转型为以精细化工为核心的产业公司。

  “浦东是中化国际全球化发展的大脑。”中化国际董秘柯希霆说,中化国际在浦东注册了10家下属企业,近期还将筹建财务共享中心等机构。

  物理距离缩短催生化学反应

  在世博片区,随着央企之间、央企与地方企业之间物理距离的缩短,一系列化学反应正在发生。

  “我们隔壁的中化、中铝都是中国外运的客户。企业在北京签的战略合作协议,在上海就能直接进行业务对接,这就是集聚带来的好处。”中国外运华东公司总经理王笃鹏说。

  在王笃鹏看来,疫情给运输行业带来挑战,但也孕育着新机会。“比如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疫情期间增长很快,我们和合作伙伴商讨利用线上平台,在浦东的外高桥和临港建设国际贸易中转集拼基地,让更多国内企业获益。

  借助世博平台,央企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日益紧密。田晖表示,作为中国国新控股子公司,国新上海积极参与地方国企重组、股份制改革和IPO等项目。比如,国新上海发起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专项基金,通过收购上海地方企业老凤祥职工持股会21.99%的股权,解决了老凤祥的历史遗留问题,帮助这家老牌企业加速实现一流企业的战略目标。

  为推动入驻央企和地方国企发生化学反应,2018年5月世博片区设立了上海自贸区央地融合发展平台。平台采取“政府搭台、企业自治、机构参与”的形式,设有专门的理事会。目前,包括上海临港集团、上海电气等10家地方国企已正式成为央地融合发展平台理事单位。

  打造世界会客厅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世博片区是上海重要的中央活动区之一,定位是“集聚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上海自贸区世博片区管理局局长徐欣说,未来,世博片区将在“秀外慧中”上下功夫:

  “”,即文化演艺展示功能。依托世博会留下的场馆资源,2019年共有246场演艺活动在世博片区上演。到2023年前后,随着13座大型文体场馆全部建成,世博片区的文化演艺座席将达6万个。

  “”,即发展外向型经济,打造高度对外开放的区域。目前,莱佛士国际医院、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即将在世博片区竣工。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国际机构集聚区,已有10家国际机构入驻。

  “”,即智慧城区,未来世博片区将把经济功能、社会管理功能、文化服务功能等整合到1个平台,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

  “”,即“”字头央企,世博将继续打造央企总部集聚区,促进央地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