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规范 广州做不了第一也要争第二吗?

10.10.2015  10:16

 记者林晓彦报道:10月8日,上海市交通委正式宣布向滴滴快的专车平台颁发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这意味着,滴滴专车在上海市属于“合法”状态,这是也国内第一张专车平台的资质许可。

上海市交委主任孙建平解释,今后只要有专车平台申请,就给它办营业执照,但前提是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对平台方、车辆、司机三项进行规定。在业界看来,上海的三项准入条件中,重点落在对平台的管理上,准入门槛是相对宽松的。但“远水救不了近火”,对于广州市民来说,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广州的专车是否能学习“上海模式”。此前,广州实行了大范围的专车查处,对于广州专车的现状,引导的方法是“宜疏”还是“宜堵”呢?

广州专车做着运输经营,却没承担那份责任

中山大学智能交通研究中心何兆成教授对于“互联网约车”现象,认为应更加谨慎对待。他指出,广州目前互联网约车,事实上已经在使用相关的公关资源,却并没有像出租车那样承担相关的责任的,例如缴税、安全事故责任等等。何兆成解释,专车和出租车系统虽然相似,但出租车是一种合法的运输,需要承担大量的合法的运输责任,包括出了事故后的责任承担,乘客安全,司机和经营者的都有一套相关的法规约束,“专车做的运输经营的事情,却没有承担那份责任。

对于“专车导致广州拥堵”的说法,何兆成认为,现有的互联网约车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的交通运输经营”。因为网络约车的行为,对整个路网来说,可能会激活一些潜在的车辆投入到道路运行中,肯定会增加对路网的一些压力。此外,大量不规范的私家车的涌入,肯定是有影响,首先是车辆不规范驾驶员规范,此外经营方面也有可能是不规范的,现在各家打车软件都有自己的经营模式,并没有统一的规范,而且跟政府的监管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

何兆成表示,规范化专车制度有助于解决广州的拥堵问题,但效果不会很明显,专车规范化更明显的作用是能解决“打车难”的问题。所谓的“打车难”问题,无非是一堆找不到乘客的出租车,和一堆找不到出租车的乘客。如果互联网平台能把两者串起来,解决信息不对称是很好的,最高效率低解决出行问题,也可以更好地解决运输经营的问题。移动互联网与出租车的结合,是一种趋势,是值得提倡的,肯定是有帮助的。

何兆成呼吁,对于“专车不规范”的问题,政府必须要出面解决,必须由政府出来制定好“游戏规则”,制定好专业司机需要承担什么,运营平台的企业需要承担什么,杜绝不规范,才能维护好市场。

(资料图)

创新大潮中拿不到第一,也要尽快争取第二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认为,此次上海的专车“合法”化,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在全球互联网时代中,专车也属于互联网共享的一种,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生事物。这次,上海市起到了一个冲破传统,引领创新的作用,这种创新不仅仅是在中国的,还是全球范围中都属于排在前面的。

胡刚解释,全球知名的互联网约车系统“优步”最早是诞生于美国,但其本身受到不少西方国家的抵触,包括在美国本土,也有受到一些州的抵制。上海市这次的认可,不但在国内是一种创新,在全球上来说也是走起前端的创举。这也反映了,证明我们国家的改革创新,并没落后于西方国家。

胡刚认为,广州本来应是改革开放的领头羊,但在这次的互联网约车的处理,反而从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变成一个“阻力”。规范专车的管理,是一个城市“城市化管理”的分水岭,前段时间广州对专车的“查处”问题的处理上,本来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抓紧时机,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把专车管理正式规范化,才能跟上“创新”的步伐,。

广州在互联网约车规范化的创新中拿不到第一,也要尽快争取第二。” 胡刚指出,互联网约车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了,在这次上海的政策出台后,其他城市也会紧接着步伐,若广州再不抓紧出台政策,可能在这次的专车规范化创新潮流中,就不仅仅是沦为第二名,而是远远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