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之水与水库联网啦 咱们有了“后备水缸”

15.04.2015  11:34

历时8载修建的东江与水库联网一期工程昨日通水

东江之水入4库  咱们有了“后备水缸”

为破用水困局,十年前东莞规划建设东江与水库联网工程。

东莞时间网讯 终于,历时八载建设,投资23.1亿元的江库联网一期工程昨日建成通水,将东江水引入松木山水库,继而输水至马尾-五点梅-芦花坑水库。这意味着过去仅靠东江供水的东莞,家里有了一个大大的后备水缸。万一遇到“停水”事件,大家就不用担心没水喝了。

昨日,省水利厅厅长林旭钿、省住建厅副厅长杜挺、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副巡视员杨德生专程从广州赶来东莞。与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尹景辉,副市长鲁修禄,市政协副主席莫布兴等市领导齐齐来到江库联网工程的“源头”石排沙角取水泵站,一起来检查调研这件民生工程。

江库联网通过两期建设,会联通市内8座水库,最终形成互通互济、联合调度的供水网络。建成后,联网8座水库可储水1.1亿立方米,若按每日用水量440万立方米计算,可以满足东莞全市应急用水25天。

看来,这个后备大水缸可是杠杠的,赶紧来跟着我们围观下,到底江库联网强在哪。

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省的15%

三十多年来,东莞迅速从农业县发展成为闻名全球的制造业名城,吸引了800多万的人口在这里创业安居。

2014年,东莞人均GDP超过1.1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很多人没有想到,东莞却是一座存在着供水安全隐患的城市。

一组组数据让人惊心。比如说,东莞本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为20.7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53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仅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2133立方米的15%。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人多水少。

东莞又是一座供水水源单一的城市。背倚东江,却唯有东江,以一江之力为全市提供了九成多的城市用水,一旦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或遇到特枯干旱年,全市供水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这些年,国内外发生的多起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给东莞敲响了警钟。

市水务局局长袁丽群多次在不同场合都说过,水源单一,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东莞用水的困局。

江库联网引水进库以丰补枯

如此严峻的水情,东莞破解出路在哪里?

针对东莞背倚东江以及境内水库众多的特点,东莞前瞻性地提出了“引水进库、以丰补枯”的战略构想。

也就是把东江水引入现有水库,实现应急储备,最终形成以东江水源为主、境内水源为辅,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多水源供水格局。

2005年,东莞制定出台了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工程实施方案。据方案,江库联网工程作为我市供水水源及应急储备工程,分两期建设。

其中一期工程从石排镇沙角村的东江段取水,由二级泵站提升,通过38公里的输水线路,输送到松木山水库,并以松木山水库为枢纽,输水至马尾-五点梅-芦花坑水库;二期是以松木山水库为枢纽,输水至同沙-横岗-水濂山-白坑水库。

两年后,东莞正式启动一期工程建设。经过了八年奋战,昨日一期工程终于建成通水。

历程

穿山越堤横跨9镇街

38公里管道水滔滔

昨日,江库联网工程一期建成通水。只要打开石排沙角取水泵站的开关,东江水就奔腾地通过江库联网38公里的输水管道,输送到松木山水库,这中间还得经过两级加压。整个过程需时2小时。

进入松木山水库后,再经水库联网管道,就能实现八库水源联通。真真是极厉害的。

那么,这项工程耗时8年才建成,难在哪里呢?记者特别采访了项目组长卢柱洋,且听他怎么说。

“一期工程联网4座水库,沿线建设2座泵站、29.5公里管道、5.8公里隧洞、1.5公里箱涵,1.1公里明渠,最大输水流量为每秒30立方米。”卢柱洋指着沙盘图说,2007年5月,莲花山隧洞率先动工,拉开了一期工程建设序幕。2009年3月起,东江至松木山水库段陆续动工。2015年4月,一期工程建成。

别看通水路径不算远,但是施工难度非大家所想象。

卢柱洋说,一期工程横跨9个镇街(园区),地质及周边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其中,有6.5公里管线布置在河道内,9公里线路紧靠居民区,2.5公里土质隧洞段为地下水丰富及砂层;还有穿越东江大堤1处、河道5处、广深铁路1处、高速或省国道路9处。

整个项目工程量巨大,累计开挖土方440万立方米,回填土方300万立方米,使用混凝土80万立方米、钢筋10万吨;施工深基坑达25公里,支护钢板桩达7万吨。

同时,还需要克服征地拆迁难、跨部门协调难等障碍。最终到昨日才建成通水,可谓是凝聚全市之力,项目中的多项施工技术获得了省级技术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