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今天“霸占”各央媒头条!新华社为此开了专栏 这是为什么呢?

22.03.2016  23:44

今天,东莞登上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头版

人民日报

新华社

经济 日报

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更专门为东莞开设专栏!

到底东莞因为什么又上了头条呢?

一起看看吧

人民日报

东莞:“世界工厂”迈步升级版

记者杜若原、贺林平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成为主题词。面对国际 金融 危机和制造业成本上升的双重冲击,东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危中寻机、积极作为,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果,对我国经济下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样本意义。

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2013年开始,东莞市政府每年的“一号文件”都聚焦实体经济发展,用一记记重拳回答质疑,稳定大局。

  随着政策效力显现,东莞关停外迁外企逐年减少,增长回暖,智能手机、电子元器件以及服装、鞋帽等产量仍居全国乃至全球前列。截至2015年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突破70万户,比2012年增长31.8%,其中日均新登记企业146户,占全国1.22%。

     注重存量提升,东莞用“机器换人”提升传统制造的技术质量水平。目前,东莞已申报“机器换人”扶持项目1262个,改造完成后预计减少用工4万多人,企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65.25%。

     力推动力切换,东莞每年安排20亿元“科技东莞”和10亿元“人才东莞”资金,打造以松山湖高新区为龙头、以大学创新城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将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2015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86家,累计有效发明专利和PCT国际专利均居广东地级市第一。

新华社

平台期切换动能 新经济迸发引力

来自“世界工厂”东莞的观察与启示

记者徐金鹏、赵东辉、雷敏、詹奕嘉

 “世界工厂”广东东莞近期传出令人振奋的信息:“十二五”收官之年,经济总量迈入“千亿美元”俱乐部,同比增长8%。

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东莞视“平台期”为机遇期,超前引领、苦练内功、积极作为,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轨道,产业正迈向中高端水平。

稳阵脚 迈向“双中高”

在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国外市场低迷的“双重挤压”下,东莞经济不断下滑,2012年一季度GDP增速低至1.3%。危机面前,东莞没有失去信心和定力,而是围绕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布局新的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动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谋转型 探路“新经济”

2015年年初,曾被视为“东莞名片”的诺基亚工厂搬离,但仅仅几个月后,其生活区就被改造成聚大电商产业园,家具、电子、服饰、通信等行业的80多家企业相继入驻。这一变迁,是当前东莞经济各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的代表。

与此同时,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智能生产”正在逐步取代“汗水车间”,推动东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东莞的开放格局也从外向依赖向内外并重逐步转变,经济对外依存度大幅下降,多家东莞民营企业正加快“走出去”步伐。

早布局 着力“补短板”

由于长期依赖“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和高等院校数量较少,研发投入不足、人才资源短缺成为东莞经济转型的明显“短板”。

为优化人才结构,东莞这几年主动“傍科技大款”,每年安排20亿元的“科技东莞”资金和10亿元的“人才东莞”资金,不断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引进创新资源,使人才总量5年增加了22万人。

光明日报

东莞:从“世界工厂”走向“制造名城”

作者:周立文 陈雪

2015年,东莞市共接待了300多批次来自中央、省区市以及境内外组织和媒体的调研采访。聚焦之下,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疑问:东莞这个珠三角的地级市,如何以万分之三的陆地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百分之一的生产总值,成为中国第五大外贸城市?

“世界工厂”的机遇与迷茫

“30多年来,东莞实施外向带动战略,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国际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介绍,但近年来,由于长期快速发展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东莞遭遇了“成长的烦恼”,面临“双重挤压”。

调结构、转方式的东莞之路

直面制造业未来,东莞市出台了《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打造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意见》。全力聚焦制造业发展,政府引领、搭台为东莞营造出了良好的创新环境。2014年至2016年,东莞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预算2亿元,资助企业利用先进自动化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通过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十二五”期间东莞经济年均增长7.93%,平稳过渡到中高速增长态势。

放眼未来,走向“国际制造名城”

东莞市每年安排20亿元的“科技东莞”资金和10亿元的“人才东莞”资金,并着力打造以松山湖高新区为龙头、以大学创新城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筑巢育凤”计划等。   

数据显示,东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70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711亿元,累计增长44.8%;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2015年“三资”企业占外资企业比重从2010年的59.4%上升到90.4%;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到53.4%,成为广东省服务业第一大市;5年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334家增加到了986家。

  面对外界的质疑,东莞人正在给出自己的回答。

经济日报

求解东莞转型密码

记者 郑 杨 庞彩霞 赵淑兰

近年来,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东莞模式”遇到“成长的烦恼”。面对困难和挑战,东莞主动作为,改变过去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土地等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要驱动力,向改革要牵引力,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互”通关新模式:护航外贸稳增长

30多年来一直坚持“外向带动”战略的东莞,是全国第五、广东第二的外贸大市。

目前,东莞以寮步车检场、虎门港、跨境电商中心园区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构建起“陆、水、网”三位一体的“三互”大通关模式,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在一系列改革的牵引下,东莞去年不仅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而且继续成为外商 投资 的乐土,合同外资、实际外资双双突破50亿美元大关,在全国外贸持续低迷的形势下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

项目投资“直接落地”:助推产业高端化

曾经,“东莞制造”被认为是低端的代名词。如今,东莞正极力调整产业结构,希望以扩大高端制造扭转昔日形象。

东莞大手笔引进的华为终端总部项目,投资100亿元发展手机终端产品研发。该项目从落地到建设进展神速,目前已完成总投资的17%,为智能手机产业注入了新的核心竞争力。而事实上,随着华为、三星、苹果、小米、OPPO、金立等知名品牌的落户,东莞智能手机产业已初具规模,全球每6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产自东莞。

领跑商改2.0:打造创新创业之城

东莞在全国首创的这项新业态企业集群注册改革,是该市商事制度改革迈入“2.0时代”的最好写照。

“东莞不是特区,没有地方立法权,却在商改的路上率先迈出步伐,能为国内其他地级市创造更多经验,具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这样评价东莞的商改。

 

南方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

从“世界工厂”走向“制造名城”

东莞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