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为何聚焦民生领域?

13.03.2020  10:22

悠悠万事,唯民为大。

就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进入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召开东莞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暨品质交通与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工作会议,就“一号文两攻坚”进行部署。通过推动“一号文两攻坚”的落实,市委、市政府今年起将致力于推动民生兜底、服务提质、创新提效,力争人民生活更富裕、公共服务更优质、人居环境更优美、民主法治更健全,努力打造民生建设的“东莞品质”和全面小康的“东莞样本”,实现全国领先、全省示范。

那么,今年市政府“一号文”,为何聚焦民生领域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三区叠加”这个重大历史机遇,我市“一号文两攻坚”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省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践行深化主题教育的重要举措,又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万江第二小学(记者 郑家雄 摄)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体现东莞责任

近年来,每年的东莞市政府“一号文”,都格外引人关注。2016年,是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2017年,是企业“倍增计划”。

2018年的“一号文”——《关于推动美丽东莞建设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的若干意见》。该文改变了东莞市政府“一号文”连续多年聚焦经济及产业领域的做法,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品质提升摆在突出位置,交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东莞答卷”。城市品质提法首次出现在“一号文”当中。

时间来到2019年,市政府2019年“一号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则聚焦“拓空间”。实际上,“拓空间”既是落实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实施六大工程的“实施发展空间拓展工程”、市政府工作报告“九大攻坚战”的“空间拓展攻坚战”,也是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抢抓战略机遇、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态度,以及全力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决心。

今年的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机制  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则是在前几年聚焦产业发展和城市品质的基础上,首次将民生工作作为主题进行系统部署。同时,全市将大力实施品质交通和教育扩容提质两个千日攻坚,以此来推动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

2020年市政府“一号文”的指导思想对此作了精准阐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和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统领,以补短板、优服务、推创新为主线,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积极提供高标准、高水平公共服务,深入推进民生领域工作和制度改革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注意到,2020年是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东莞处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我市提出以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为目标。“高水平”三个字,是在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承担东莞责任、作出东莞贡献的具体体现;聚焦“高水平”,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完成指标任务上,而是立足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聚焦市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进一步提升工作标杆、树立更高追求,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打造高品质民生

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城市发展有温度

历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每年都集中资源和力量,实施一批又一批民生保障项目。这些民生项目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9年,东莞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谋划推进了市民服务中心、中心广场灯光夜景、东莞大道改造提升、彩色林等一批民生工程,营造了喜迎大庆的浓厚氛围。比如,市民服务中心把原本分散在各部门的办事窗口,集中到一个市级办事大厅,实现了政务窗口集中、审批权限集中、政务数据集中,以便民利民、服务市民为出发点,打造新一代市民服务平台与东莞城市会客厅,实现市民“进一扇门,办所有事”;中心广场灯光夜景让夜幕下的东莞更加璀璨夺目,成为广大市民出游打卡点。

在教育扩容提质方面,我市新建扩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55所,新增学位近6万个,新组建教育集团16个,新招收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和补贴学位17万个,增长12.6%。

围绕提升优质医疗供给,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面取消医用耗材加成,944项检查治疗价格平均下调6.92%,减轻了就医负担。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市儿童医院新大楼投入使用,新增床位1900张。

围绕交通拥堵治理,大力整合公交资源,深入开展11项专项治理行动,整治重点拥堵节点68个,精准施策解决部分学校、医院、商业片区和高速出入口的拥堵顽疾,通行效率明显优化。

上述这些富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全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但是,我市城市品质、精细化管理程度以及公共服务水平等对照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对标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要求,对标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亟须东莞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打造更高品质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市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较大的影响,迫切需要我们在民生新政、民生实事、民生项目等方面有行动、有成效、有突破,切实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东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进一步突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因此,我市提出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充分发挥政府保基本的作用,注重民生工作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持续改善人民生活,让老百姓有获得感,让城市发展更有质感、更有温度。

一项一项抓落实  一件一件破难题

民生服务保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力量、付出长久努力。我市提出要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不断提升民生服务保障能力。一方面,要坚持尽力而为,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实打实地做,循序渐进地推,该投入的绝“不能抠”。另一方面,也要坚持量力而行,着眼政策和制度可持续,不搞政府大包大揽,切实运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和办法,统筹维护好市民群众的当前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力量,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共同创造全市人民的幸福生活。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资金需求量大,我市提出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来发展交通。针对要素保障问题提出创新资金、用地、审批、法治等四个保障的工作任务,包括从财政资金、社会资本、投融资创新等三个方面发力,强化综合交通规划体系“硬落地”,简化项目招投标环节和审批流程,加快相关立法计划实施等内容。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积极借鉴广深港等城市的经验做法,突出“资本运营”和“城市经营”两大抓手。一方面,用好债券、私募债等融资工具,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股权合作、委托经营等途径,或者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的存量资金通过信托计划、资管计划等方式,积极参与到重点交通项目建设运营中来。另一方面,探索实施基础设施+政府配建物业增值捆绑等新型投融资模式,推动轨道交通TOD、公交站场和客运站、高速公路(含服务区、收费站和管理中心等)综合开发和立体复合利用,以地筹资,实现物业开发收益反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努力形成自求平衡、滚动投入、有序建设、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在教育扩容提质方面,制约学校建设最大的“拦路虎”,是学校建设用地的问题。我市要求镇街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看长远,算大账,真正舍得把可实施性强、符合“两规”刚性要求的“熟地”拿出来。对教育用地不足导致公办学位供给缺口的镇街(园区),市将按规定暂停其商住用地出让。要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进一步理顺学校建设用地规划,解决一批历史已建学校不符合“两规”的问题,为教育发展预留充足空间。要深入挖掘集体用地潜力,探索通过协议租赁、财政奖补、优先入学等措施,引导更多的集体用地参与学校建设。要将学校建设与城市更新结合起来,推动在“三旧”改造中落实学校建设用地。

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必须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紧盯目标不放松,说了算、定了干,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破难题,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委政府的工作追求,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东莞大道绿化更新改造 记者 程永强 摄

教育和交通问题

短板急需补齐

老百姓最关注什么、最需要什么,市委市政府就着力推动什么。我市民生事业发展的各项短板当中,尤其以教育、交通问题最为突出,这既是群众最为关切的民生问题,也是影响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改善,是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一环,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的长足发展,我市交通体系已经形成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特别是公路密度长期位居全国全省前列。这几年,我市也通过建设轨道交通、开展拥堵治理等工作,推动全市交通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群众对现代交通体系和综合交通枢纽的需求越来越高。比如,东莞和广深之间的铁路、公路都保持极为密切的交通联系,但随着高铁时代、地铁时代的到来,在轨道交通的对接上需要加紧;又比如,与广深等周边城市相比,东莞的交通枢纽功能一直较弱,既缺乏直接服务中心城区的始发高铁站,也缺乏直接联系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快速轨道服务,成为制约交通长远发展的短板等。

再看看教育方面,教育是民生之基,是一项关系千家万户、承载社会众多关注和期待的民生大事。在教育供给方面,这几年我市人口净流入每年都在10万人左右。此外,由于计生政策调整、学龄人口增加,未来几年、十几年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我市存在极大的学位供需的矛盾,迫切需要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推动扩容提质。

去年8月起,市委市政府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切身利益出发,围绕市民群众最为关切的教育和交通问题开展了扎实调研,认真总结我市民生工作的短板和不足,广泛借鉴兄弟省市先进经验,深入听取各职能部门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经过近6个月的反复修改提升,形成了《关于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机制  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等成果,并经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其中,《关于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机制  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作为今年市政府一号文件,《东莞市关于加快公办中小学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品质交通城市的实施意见》作为教育扩容提质和品质交通两项“千日攻坚行动”的主文件,三者共同构成“一号文两攻坚”工作的基本框架。

通过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着力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解决交通拥堵、停车位缺乏等突出问题,努力为群众打造高质量的出行环境。结合“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需要,通过重塑格局、优化体系、科学管理,促进城市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协调发展,打造内畅外联、功能清晰、立体高效、多元特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通过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新建改扩建227所公办中小学,增加学位33.99万个,用三年左右时间扭转学位供给不足的被动局面,到2025年全部完成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计划。

首席记者 李金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