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调查》专题报道东莞“抗疫”经:政企合作共克疫情难关

26.07.2020  16:24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外贸企业首当其冲。此前,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记者专程来到中国外贸出口的重镇东莞,通过走访当地企业,了解企业在疫情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如何在重重困境中寻找出路。

7月25日晚,央视播出的《新闻调查》之《转危为机》,时长近50分钟的节目,深度展示了东莞企业在面对疫情挑战时转为危机的开拓之路。

企业镜像

石碣镇是东莞市下辖的32个镇街之一,曾获得“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名镇”的称号。湖北宜昌人黄山,是一家在石碣经营了10年外贸企业的老板,主要生产数据线、充电器等手机配件,产品90%以上是出口。在两位兄弟的协助下,黄山的公司在2019年营业额已超过了6000万人民币,但今年春节过年后,所有订单取消。

在东莞,黄家三兄弟的遭遇并非特例。龙检君是深圳一家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的总经理,他们海运业务量已经明显下降,而龙检君正试图从空运市场弥补损失。许峻也是深圳一家国际货代公司的老板,她在这个行业耕耘了28年。她说,自己还是头一回见到,与货代经济相关的仓储、运输等环节同时出现这样的景象。

老家在湖南的刘政敏是和许峻合作多年的拖车公司老板。她和弟弟一块经营的这家企业,主要从事外贸集装箱运输。“去年买车的贷款还没还完,每个月需要支付给银行12万元人民币,但实在舍不得卖掉部分车辆。”刘政敏说,正左右为难。

黄家三兄弟、龙检君、许峻、还有刘政敏姐弟俩,他们都是外贸行业中的普通人。他们各自的生活和事业,正在因疫情的影响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新闻调查》记者试图记录下他们的故事;记录下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人们不轻言放弃、寻求转机、悉心谋划未来的坚韧与努力。

在中国的很多城市,2020年的春节假期被延长了。春节后,不少企业又因自身防疫物资和设施准备不足,而无法从地方政府那里获得复工许可。但是,许峻的货代企业却在2月17日顺利复工了,因为她在春节放假期间,就已经积极做好了准备。

货代行业是海外市场和加工制造企业之间的桥梁,货代公司有货可运,就意味着企业有订单可做。在东莞,企业复工之后也非常忙碌。在东莞市政府派出的、多支招工小分队的努力之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工人,乘坐专车和专列返回了东莞。

据黄家三兄弟说,2月复工之后,他们最期待的还是能尽快给美国的大客户发货,那是一款由他们自主开发的、使用自主品牌的新产品。谁也没有想到,进入3月,国内的疫情渐渐平复,海外疫情却开始暴发了。外贸行业的困难突然降临了。

灵活应对

疫情的冲击在东莞外贸企业中普遍显现了出来。

我们也和企业做过多次的沟通,经过3月份的酝酿,觉得必须要采用一些‘战时’的特殊的手段和机制、包括措施、包括资源来支持企业渡过难关。”东莞市政府秘书长邓涛表示。

为此,东莞市政府出台了各种帮扶政策和措施,包括:税收优惠、保障优惠、用工服务、法律服务、降费服务、租金扶持、金融扶持和物流扶持,还有消费促进等十六个专题,还派出专门的工作组,努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除了各种扶持政策之外,早在2月中旬,东莞市就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转产防疫物资,既解决当时市场紧张的供求状况,也为外贸企业谋得更灵活多样的生存手段。

梁青林,江西高安人,他的企业主要为欧美大牌化妆品生产塑胶包装,产品百分之百出口。2月中旬,在政府的引导和动员下,他开始考虑转产口罩。据梁青林说,他于3月5日拿到了第一批20台口罩机。3月15日他们向法国出口了第一批口罩,数量为80万只。不久后,梁青林把产能扩大到了110条生产线,成为了东莞市口罩日产量最大的生产企业之一。

在外贸订单大幅萎缩之后,东莞的许多企业都开始了要生存下去的努力。为了减少成本的压力,4月份,黄家三兄弟卖掉了部分生产线,关闭了部分厂房。此外,还开始尝试转做内销。黄山说,从3月底到现在,他们一边尝试做内销、一边卖口罩、一边继续生产、一边研发新产品。虽然谁也不知道海外市场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复苏,但他们要尽一切努力让企业先活下去。

对于做了28年海运的许峻来说,空运其实并不是她熟悉的领域。2019年,她们公司的业务量中海运占百分之九十,空运只占百分之十。但从今年3月底开始,面对国际货运市场的剧烈变化,许峻下决心,要采取更加灵活的运营策略,抓住机遇。

刘政敏也从客户那里了解到,虽然海运受疫情影响,但铁路集装箱运输却获得了快速增长,盐田港始发的中欧班列能够满足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价值也较高的商品的运输需求。但这意味着,刘政敏必须要调整原来的运营方式,做更多短距离、快节奏的货运。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前,虽然谁都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但在《新闻调查》中,记者能看到人们依旧,和当年白手起家时一样,对未来抱有信心、不轻言放弃、并努力寻找突围之路。

全媒体记者 曹丽娟

全媒体编辑 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