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记者眼中的东莞2020⑧ | “东莞智造”呈星火燎原之势

14.01.2021  18:02

2021年1月初的一天,当我站在徐福记和京东物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现场,记忆被拉回到去年9月徐福记AGV机器人边“唱歌”边工作,还会自觉充电的智能化场景。

徐福记数字化、智能化的路径在延续。我的思绪也回到疫情阴影下的2020年,“东莞制造”持续迈向“东莞智造”的一幅幅画面。

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一线采访,走进多家东莞企业的车间,疫情大考之下,“机器换人”的成效显露无遗,“东莞智造”呈星火燎原之势。

把2020年放置于时间的长河之中,往前回溯,人口红利渐渐消失,“刘易斯拐点”出现,“东莞制造”开启向“东莞智造”的演进,是倒逼,更是新生。

把2020年放置于未来10年来看,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迎来大爆发的情况下,拥有丰盛的落地应用场景的东莞,“东莞智造”将为“东莞制造”注入丰富内涵,重新定义,更上层楼。

▲徐福记糖果生产无人车间

智造”一线,火热一片

2020年的采访,总是围绕疫情展开,从复工复产,到订单起伏变化,到直播带货的营销模式之变,但最后总是落脚到生产,落脚到“东莞智造”。没办法,这是东莞经济的根与魂。

这是采访的常态,而我的目光也长久地停留在制造环节。

如同卷尺一样、盘成一大盘的铜质料带,经过冲压、电镀、注塑、组装等多个环节后,一个5G连接器产品就新鲜出炉——去年3月,我在位于沙田镇的富加宜连接器(东莞)有限公司的自动化工厂里看到这一幕。作为全球最大的连接器企业之一,富加宜在自动化的发展路径上已经奔跑10年。

所见即所得。

在电子信息行业长长的产业链条上,东莞以华为、OPPO、vivo三大智能手机巨头闻名全球,在全球分工日趋细化的趋势下,智能终端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东莞企业在智能制造之路上自然不落人后。富加宜只是其中一个生动案例。

电子信息领域如此,传统制造业领域也已突破了原本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去年9月,我来到糖果行业巨头徐福记的生产车间。6条全自动生产线从生产物料进入到成品出厂,基本由智能化设备操作,风味各异的沙琪玛“排队”流出,边工作边“唱歌”的AV搬运机器人快乐工作。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徐福记投入巨资对沙琪玛车间进行自动化改造后,原本需要630名工人减少近50%。而今年1月,徐福记和京东物流的联姻将持续在数字化、智能化的路径上前行。

所思即所见。在多年的采访生涯中,类似这种自动化生产线在电子信息、精密元器件等高精尖的产业,在鞋帽、制衣等传统行业,替代劳动密集型的流水线作业已比比皆是,蔚然成势。

越己者,恒越。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刘易斯拐点”出现,“东莞制造”开始另外一场轰轰烈烈的进阶之路,迈向“东莞智造”。

东莞智造的进度条仍在稳步推进中。我深知,要穷尽“机器换人”这一波澜壮阔的浪潮几乎不可能,但撷取其中几朵浪花,其折射出瑰丽色彩仍在继续。

书写、见证一座城的产业变革,这也是身为经济记者的责任和荣光。

▲徐福记智能搬运机器人在转运区域忙碌着

智造领域,“软硬兼施

东莞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为智能制造这一产业的发展厚植沃土。去年12月,我乘坐地铁来到广东国际现代展览中心,“定制你的智能工厂”——第六届智博会的宣传主题的海报映入眼帘。

东莞制造业培植的沃土,让持续6届的智博会名企云集。拓斯达、李群自动化、沃德、天机等东莞本土知名品牌厂商悉数参展,展现在防疫、医疗、食品包装、3C电子等领域的“东莞解决方案”。

慕“东莞制造”之名而来的有瑞士ABB、爱普生、钱江机器人等国内外知名自动化、智能装备企业。很多企业负责人的目光盯住的是东莞广阔的市场。

市场是产业集聚最好的“指挥棒”。去年9月至12月的一段时间里,我先后见到东莞软件行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领域前端研发的动作,对东莞智造的未来更多了一层想象空间。尤其在去年11月,东莞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及东莞市软件产业园授牌仪式举行,“一区多园”模式开启东莞软件产业的进阶之路。

把目光投向左右两侧,横向对比,相比广深在软件、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产业基础,东莞软件业的“家底”仍显薄弱。但从产业进阶的逻辑分析,东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历程,跟制造业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依托东莞雄厚的制造业基础。

东莞工厂既是中国之工厂,也是世界之工厂。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成为国内同类城市软件产业发展的生动体现。

同时,东莞在智能硬件、智慧城市、IDC服务和工业互联网领域优势突出,正举全市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集群。

从充满想象的市场空间到前端的软件研发,再到智能硬件、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探索,在这个疫情肆虐的2020年,“东莞智造”的前行之路,正在掀起更大的汹涌澎湃的浪潮,贯穿产业链,补齐短板。

▲生益科技生产线

六年之谋,星火燎原

复工复产、外贸、制造业、华为……对媒体而言,东莞是一个新闻“富矿”,常常作为典型样本放置全国,乃至全球视野下予以关注。

记者视角的一年所见,只是东莞“机器换人”时间进度条上的一个节点。如果把2020年放置于时光的长河中,往前回溯,疫情下“东莞智造”的火热,正是转型升级、“机器换人”的生动体现。

东莞开启“机器换人”始于2014年推出的《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机器换人”——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刘易斯拐点”逐步出现的时候,东莞提出这一口号,是倒逼,也是新生。

2014年9月以来,东莞共实施“机器换人”及自动化改造项目3880个,总投资约547亿元。项目新增设备111735台(套),平均产品合格率从87.46%提升到91.55%,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9.19%,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2.49倍。另一方面,累计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4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10个、市级智能制造重点项目18个。

人才同样在加速集聚。在2020年12月发布的《东莞制造业人才发展状况研究》中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市制造业人才总量达91.51万人,同比增长22.6%。其中,大专以上的学历人才共85.4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4.42万人,技能人才(持证人员)10.79万人

近三年东莞制造业人才也在呈快速攀升之势。2017年为66.5万人,2018年为74.66万人,2019年达91.51万人。

2020年的一线采访在一个又一个车间开启,又在见证“东莞智造”一个又一个的生动现场走向2021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把2020年放置于未来10年来看,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迎来大爆发的情况下,拥有丰盛的落地应用场景的东莞,智能制造将为“东莞制造”注入丰富内涵,重新定义,更上层楼。

关键词:东莞智造

释义:自2014年起,“东莞制造”掀起“机器换人”的浪潮。疫情无法改变航向,“东莞智造”,冲破疫情阴霾,星火燎原,蔚然成势。

文字:张华桥

摄影:郑志波 蓝业佐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