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5年资助万名新生代产业工人圆“大学梦”

11.11.2015  11:13

参加“圆梦计划”顺利毕业的部分学员集体合影

陶爱华和张景芳夫妇已顺利毕业。摄影:记者 孙俊杰

省、市“圆梦计划”实施5年了。东莞市团委书记李亚鹏曾在共青团东莞市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透露,东莞实施“圆梦计划”,资助人数和金额均居全省第一。在“双创活动”紧锣密鼓开展的当下,“圆梦计划”无疑成为关注东莞青年崛起不可错过的篇章,不仅为更多新生代产业工人提升素质,也有效服务了东莞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东莞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新生代产业工人“圆梦计划”工作,资助2000名新生代产业工人入读成人(函授、网络远程)教育本、专科学习。源源不断的“圆梦计划”,就有如一场场人生接力赛,成就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梦想秀”。

A 寒门学子终圆“大学梦”

2011年,东莞启动新生代产业工人上大学的“圆梦计划”。符合以下条件的产业工人都可以报名参加: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一年以上在同一家工厂企业的生产一线务工经历。

得知这个消息后,让陶爱华和张景芳夫妇感到非常兴奋。对照条件后,他们两人都符合。但是许多同事却不太相信有这么好的机会。

一心想上大学的张景芳偷偷去所在镇的团委打听,终于确定真有其事。她便跟爱人很快报名参加了“圆梦计划”。考试需要考语文、数学、英语和专业课,可他们俩自毕业参加工作以来,有七八年没摸过课本了,心里很没底。

“但我们俩报了名,就下定决心好好准备考试。每天下班回家,安顿好年幼的孩子之后,就看书学习,有时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觉。”张景芳说。

作为安徽省潜山县一个普通农民孩子,和很多农村孩子一样,徐李鹏家境贫寒,高中毕业后便辍学,为的是让妹妹获得更好学习机会,无奈放弃了自己的大学梦。

2004年,徐李鹏毅然离开了家,踏上了打工之路,第一站来到了江苏,然后辗转深圳,饱尝了打工生活的艰辛。2005年,他来到向往已久的东莞,正式成为了日立化成企业的一名员工,并一直干到现在。

“要想很好发展,你必须有一把钥匙,这就是学历。”打工的经历让徐李鹏认识到了学历的重要性,“我一直都没有放弃过大学梦”。起初,他想通过自学考试来实现,但却在“工”与“学”之间徘徊。

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公司领导发来一封邮件,说东莞正在推行“圆梦计划”,计划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农民工打工之余也可以读书上大学的梦。

“是真的吗?”当时,徐李鹏连问了自己三次,并第一时间到网上进行查询,得到确认后,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那时,徐李鹏就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自己人生再次起航。

经过努力,徐李鹏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录取了他,专业为计算机工程与技术,并于2014年初顺利拿到了大专毕业证书。2014年秋,他又参加“圆梦计划”并顺利考上华南师范大学,为了学士学位继续拼搏。

可以说,回想起求学经历,每个人心里都有本“难念的经”。如今已是全国人大代表的曾桂香,也是第二批受东莞市资助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当年由于昂贵的大学费用,我不得不放弃心中的大学梦,毅然选择出去打工补贴家用。而现在通过参与‘圆梦计划’,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想,顺利获得东莞理工学院的毕业证书。”对此她心中充满了感恩。

“当时东莞团市委将海报以及宣传资料发到各个团支部,我们看到这么好的消息就鼓励同事前去报名。”曾桂香告诉记者,自己看到这些宣传材料后也有些小激动,一来,多年的大学梦终于有机会实现了;二来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她时常感受到自身知识水平的受限,因此希望通过在大学中进修,提升自己的业务以及理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