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3个侨场完成升级改制
基本实现 “三融入”,与地方实现同地同城同步发展
广东是全国设立华侨农场(下称“侨场”)最早、最多的省份。分布于珠三角及粤东西北的23个华侨农场,安置了来自24个国家的近7万归难侨。
大片的蔗田茶园,连排的简陋住房,相对封闭的管理体制……说起华侨农场,人们过去会有这样的印象。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进珠海平沙、惠州潼湖和肇庆大旺等多个侨场,见到另一番开放和兴旺的景象:豪华先进的游艇制造工场,四季丰收的奇花异果,欢歌笑语的文化活动中心,设施、人员堪比一线城市的医院和学校,一栋栋带电梯的归侨新楼……
近年来,我省深化侨场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基本实现了国务院所提出“三融入”(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目标。7日,记者从省侨办了解到,今天将召开全省华侨农场发展工作总结会。广东23个侨场完成升级改制,与地方区镇进行同地同城同步可持续的发展。同时,23个侨场全部改制为经济管理区、镇或街道办事处,以及发展公司。
23个侨场安置6.9万归难侨
黄瑞丰出生在印尼。1964年,刚满1岁的他随家人匆匆离开那里。“父母后来告诉我,上千名印尼华侨坐了一个多星期的船回到中国,才将恐慌的心放下来。”他在潼湖华侨农场的新居中告诉我们。
上世纪中后期,由于种种原因,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侨华人的发展受到限制,甚至生存受到威胁,大批人不得不选择回归。
那么多归侨如何安置?侨场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广东共设了23个侨场,安置了来自24个国家共6.9万归难侨,占全国侨场归难侨总数的43%。在中国及地方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他们成为国有侨场的职工。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侨场独特的管理体制显示出不适应。它既是生产经营的实体,也承担着对学校、医院等社会性事务的管理和经费,而且侨场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许多侨场渐渐入不敷出,发展陷入困境。有人形容,侨场是“不工不农、不城不乡、不上不下、不死不活”。
出路在哪?唯有打破原有体制。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提出侨场“三融入”的目标,由政企合一向政企分开转变、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从“三融入”到全面开放
广东省委、省政府把侨场改革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工程、幸福建设的民心工程来抓,希望能让广大归难侨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2008年,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了侨场与当地实现同地同城同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随着侨场体制融入地方,并借助资本和技术,侨场土地、社会关系等独有的资源得以发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肇庆市大旺华侨农场的“三融入”,便是一环扣一环。它先是在大旺侨场的基础上设立综合经济开发区,实行对外招商引资;后来,肇庆高新区迁园至此,实行一套班子三套牌子(大旺华侨农场、大旺综合经济开发区、肇庆高新区)。从此,大旺推进现代科技工业城的规划建设,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引进工业企业300多家,其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79亿元。
2008年以来,全省侨场共引进工业项目超过650个,投资总额超过700亿元,甚至超千亿元投资建设的海洋装备制造基地项目落户侨场。侨场区域已经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市级重点工业园区11个。同时,“英红九号”“珠江绿色有机蔬菜”“北极罗非鱼”“陆丰优质水果”等特色品牌都是侨场出品。
2015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省政府关于华侨农场改革发展情况专项工作报告,肯定了23个侨场基本实现“三融入”目标。
归侨的生活渐入佳境
侨场的生存发展深度融入了市场,归侨们的好日子自然不在话下。
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此前许多侨场的职工住房都已残破。然而,侨场是国家安置归难侨的基地,在侨场融入和发展的同时,政府着力解决这一首要民生问题,才能使侨场真正轻装上阵。近十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我省完成了两轮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工作。中央和省级相继投放财政补助近9亿元,支持侨场5万多户困难户进行危房改造。
这些年,侨房改造、搬迁、归侨人员安置等民生工程随之展开。
惠州市潼侨镇前几年投资约1.5亿元,建成归难侨危房改造工程的安居房,归侨只需自筹6000—8000元,就可以分得一套80或96平方米新房。该镇如今又投入2亿多元,新建了侨安花园高层公寓。交几千元到一两万元,归侨可从低矮的危房搬入崭新的高楼。记者参观的多家侨场改造房,宽敞明亮的屋里装饰着东南亚的特色工艺品,有的厨房弥漫着东南亚点心的椰香。
除了住房,侨场原先还存在“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医难”“就学难”等系列问题。省政府将系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扶持范围,还设立了7000万元/年的侨场发展专项资金;省交通厅、省水利厅分别解决了侨场的公路和饮水问题;省、市两级财政安排近4亿元资金,将侨场职工养老保险纳入了地方统筹,其参保率达96%。
金山行李箱、南洋劳作工具……为了保留侨场特殊的印记和传承侨场变迁的故事,印尼归侨刘平伟牵头,在花都区花东镇文化中心建立了侨场博物馆。以近千件藏品,述说这沉甸甸的侨事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