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依法治国细化不空谈 为改革反腐护航

30.10.2014  14:19

  中新网10月30日电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持续引发外媒热议解读。评论认为,《决定》中有不少“干货”,在司法改革及反腐方面浓墨重笔,不仅为本届政府强势推进改革及反腐保驾护航,亦对中国经济注入中长期利好。

   依法治国”细化不空谈

  新加坡《联合早报》30日撰文称,此次亮相的《决定》中有不少“干货”,有些甚至让人眼前一亮。《决定》和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对决定的说明,不仅开出了限制官权和推进司法公正的药方,也再度证明习近平等中共高层不尚空谈、锐意进取的改革魄力。

  文章认为,与去年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60项任务相比,四中全会推出的“180多项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更加具体,也更具可操作性。比如建立领导干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和责任倒查机制,对那些“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留下后患却“拍屁股走人”的官员来说,无疑在头上悬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文章举例说,和以前泛泛要求官员不得妨碍司法公正的规定相比,四中全会决定“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这意味着党政机关和官员对司法案件的干预将被记录在案,不符合规定的干预被追责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路透社同样注意到,四中全会在公权力约束方面有“具体表述”;如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追究制等。路透社评论称,这无疑会为释放改革红利,减少因部门利益影响立法进程提供制度保障。

   反腐浓墨重笔

  路透社评论认为,中国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尤其在司法改革方面浓墨重笔,同时在反腐及对政府权力边界作为明确规定,不仅为本届政府强势推进改革及反腐保驾护航,亦对下行压力仍大的中国经济注入中长期利好。

  评论称,作为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中国28日发布的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明确提出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并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

  文章指出,尽管过去的十年中国经济保持高增长,但不可否认仍有司法环境不完善及腐败问题。文章援引专家观点称,四中全会决定的亮点主要集中在司法体制改革方面,包括司法队伍的专业化、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这也是针对以往中国这方面问题较多,对司法系统官员很多是行政任命,对司法行业本身的专业性重视不足,导致执法公信力缺失的问题。

  美国彭博新闻网10月29日报道,《决定》公布的改革内容是共产党实行的“最全面的司法改革”,涵盖了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到民法典的编纂在内的方方面面。

  评论称,《决定》中要求司法人员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对腐败官员实行更严厉的制裁等内容。这次会议的结果表明了习近平整顿司法体系和打击腐败的最新努力。

   以法治推进经济改革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30日撰文称,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也面对着经济结构不平衡、腐败蔓延、社会贫富加剧、环境恶化等无法回避的问题。四中全会近日在京落幕后,中国领导人继续高调谈论法治,海内外关注。

  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上讲话强调表示,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是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要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推进改革。

  文章就此援引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的观点称,习近平领导的共产党目前的政治经济思路就是要从制度建设入手,通过法治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

  BBC称,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虽然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但很多经济学者并不认同中国的经济是“市场经济”,其中最为担心的是中国缺乏法治对经济发展和商业形成的栉梏。如今,提出法治立国本身具有积极意义。因为法律标志着中国在国内和国外的治理将增加透明度。

  文章指出,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过去30年来,一直有经济学家预言中国经济的崩溃。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中国经济并没有像他们预言和分析得那样崩溃,相反中国经济规模倒是超过了除美国外西方所有国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