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10年引进31个创新平台
工研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智能制造应用公共平台。图为智能机器人研发及应用公共平台展示的机器人。
不久前,中山海事部门在横门水道进行了一场无人机海岸巡航实验,中山有望成为广东地区第一个探索无人机巡航的城市。这场技术突破,由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于去年引进的北京理工大学团队组建长峰智能装备研究院研发成功,其无人机核心设备舵机及控制系统,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单位、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经过10年发展的工业园迈向了链接外部高端人才技术的3.0版本。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提速,以技术、人才引进和共同研发为形式的资源流动将越来越快,如何扩大链接触角和辐射力,也给这个创新资源“枢纽站”提出更大的考验与挑战。
1 一项升级产品年产值超13亿
缺乏本地高校创新资源支撑是中山市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工研院所采取的方式是启动市校共建项目,利用中山民营经济发达、工业基础扎实、转型诉求强烈的特点,最大程度地引进或用好外部高端资源。
2008年,北京理工大学电动汽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工研院成立后启动的第二个项目被引进,工研院把大洋电机作为其成果转化的对象。通过军技转民用技术,实验室与大洋电机合作引进国产电驱动主战坦克动力总成技术,生产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目前,大洋电机驱动产品已销往北汽、广汽传祺、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国内龙头企业,2016年实现电动汽车驱动系统产值达13.6亿元。
武汉大学在工研院也设有技术转移中心。“跟武汉大学合作的特色是,每个项目来到中山都由一家具体的公司进行成立和运营,公司由教授团队来成立并运营。”工研院相关负责人透露,武汉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成立的朗清膜业有限公司,便是由教授团队直接成立,其研发的先进水处理技术目前已经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在广东地区开展了大范围的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与中山市合作搭建的5个创新平台,每个都由教授团队入股成立了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如广东华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由高校、教授团队、中山市企业家共同入股成立,其中,教授团队提供技术支撑,企业则负责开拓市场资源,如此一来,可依托大学、创新平台,实现各方利益高度融合,调动各方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成立仅一年的公司,目前已经有申请31项专利的纪录,并成功开发出AGV智能搬运系统产品,产品已销往东南亚市场。截至今年7月底,订单总额超过1000万元。
2 为专业镇转型升级提供自动化改造方案
破解专业镇发展问题,是中山在新一轮发展中需要面对的关键点。在宏观层面,中山通过组团发展等制度、机制设计进一步释放活力,在资源分配方式方面进行了优化;而在微观层面,遍布于各镇区的传统产业所面临的升级问题,则成为技术改造最为基本的切入点。
围绕中山专业镇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工研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以张铁教授团队为依托的智能制造应用公共平台。“主要是在灯饰制造、五金加工、家电生产、新能源、船舶制造等领域,通过市校联动,实施机器人装配生产线集成应用示范工程。”工研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介绍,该平台有8台机械手,一条测试生产线,可以现场全流程模拟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抓取、抛光、打磨、焊接、物流搬运等动作,为企业开展自动化改造提供直观的方案验证空间。预计到2020年,参与平台建设研究生及以上的研发人员不少于200人,每年服务企业不少于50家,获得专利不少于200项。统计显示,通过智能机器人集成示范应用项目的实施,中山传统产业升级示范生产线新增产值3亿元,生产效率提高超过40%,生产一线人员减少逾35%,单位产品能耗降低10%以上。
而在中山市武汉理工大学先进工程技术研究院推动下成立的广东先进水泥基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则瞄准广东地区水泥建材行业的技术创新发展进行了研发突围。这一产业技术联盟涵盖了14家业内龙头企业、6所高校和5家科研院所,联盟成员单位为40家,并基本形成了包括原材料加工、混凝土制备、施工工程、检测评价和装备制造等各环节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据统计,2016年联盟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600亿元,利税总额约40亿元。
工研院还引进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搭建先进水泥基材料实验室。据介绍,包括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都有与实验室进行合作并开展材料性能的设计和分析。
3 引进一个人才培育一个新产业
参与工研院创立的核心成员犹记得,工研院成立之初的第一个项目是明阳风电的风力发电机项目。通过与明阳电器合作成立明阳风电研究院,工研院引进了核心技术人才曹人靖,随后组成了风电研发设计团队,促成第一台风力发电机研发成功,明阳集团由此实现创业以来的第二次转型。
广东汉唐快速制造研究院是中山市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另一个样本。以汉唐公司自主研发的激光器为切入点,沿着激光设备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工研院引进了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等平台作为研发及技术支持,孵化出4家企业,产品涉及3D打印设备、激光加工设备、激光打标设备等多个激光器应用领域。其中,广东汉邦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金属3D打印设备,目前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成功在广西贵港人民医院实施国内首例3D打印骨科复原手术,相关负责人透露,2016年广东汉唐快速制造研究院及孵化企业产值超过7000万元。
工研院通过武汉理工大学研究院引进的旅日学者杨少明的螺旋碳纤维技术团队,其所攻克的也是战略新兴产业技术,可用于制造新一代传感器。“这项技术是国际上对我国限制输入的技术。目前,全世界只有工研院和日本两个实验室可以实现规模化量产。”相关负责人表示,工研院目前每天能够生产1公斤产品,产品的单位总量价值超过白金。当前,螺旋碳纤维衍生产品已获得日本CMC综合研究的50公斤采购订单,日本合作方已经完成产品测试报告,新产品的市场化序幕已经开启。
资源引进
工研院成立10年来,已经搭建了31个平台,其中16个主要创新平台设在研究院内;
引进4个院士团队项目、5个长江学者、34个教授团队;
服务企业2300余家,为社会创造新增产值120余亿元。
孵化器建设
工研院自2014年开始启动孵化器建设工作,目前已经成为广东省省级孵化器,已有在孵企业80家,其中12家高新技术企业。
2016年度在孵企业申请专利525件,并实现销售收入达8125万元。
编辑: 卢子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