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营造文明“大磁场”
作为广东海陆面积最小地级市,中山创造了全省排名前列的经济总量。尤令人称道的是,据有关部门考核评价,中山市民幸福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全省榜首,社会和谐与平安程度、社会环境竞争力在全国各地市中也名列前茅。
秘诀在哪里?中山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凝结为“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中山人精神”,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
好人方阵壮大“修身”成自觉
拥有312万常住人口的中山,志愿服务机构比比皆是,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这里有很多活雷锋!”在近日中山市举办的第二届“邻里文化节”上,沈阳军区某部“雷锋班”班长毕万昌连声感叹。
3年前,处在发展转型关口的中山市倡导“全民修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市建起1100多所修身学堂,开展7000多场次活动,参与者达200多万人次。中山随机抽查,98%市民“受到修身行动感染”,95%市民“愿意参加修身行动”。
新老中山人激发向上向善的内生力,“全民修身”行动转化为社会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今年1月,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评选中,中山“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项目入选十大优胜奖。
崇德向善扶正祛邪净化环境
得益于“博爱之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的文化积淀,中山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更具优势,多有创举。
2011年秋,中山推出为期5年的“全民修身”行动。
2011年底,中山在全国率先出台《领导干部道德行为指南》。中山市委党校将“干部尚德养廉”列为必修课,“以德为先”“正己先正人”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硬邦邦的“一票否决”。
中山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治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重点突破,扬善惩恶,扶正祛邪,营造文明守法“大磁场”。全国评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中山5次登榜;全省测查社会治安满意度,中山名列前茅。
和谐善治共建共享幸福中山
无论“全民创业”“全民修身”“全民创文”,还是“全民绿化”“全民治安”“全民禁毒”,中山都冠上“全民”二字,意图很明显——突出群众的主体作用与首创精神。
中山312万常住人口,外来人口占一半。2009年12月,中山首创“流动人口积分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3万多名外来务工者及其子女,通过积分入户、入读公办中小学。250多名外来工任村(居)委会“特别委员”。
“中山帮我圆了人生梦!”三乡镇“工人业余艺术团”副团长黄成说。10年前,这个患过小儿麻痹症的贵州布依族小伙子,来到中山,非但没有受到歧视,反而找到施展才艺的舞台,成为身残志坚的“名人”。几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到全市各镇村义演600多场次。
“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全民参与,善治是路径,幸福是皈依,彰显“以人为本”治理理念。中山坚持“利益向下”,将七成以上新增财力投向民生项目,构筑“一保五助”(最低生活保障及助医、助学、助房、助老、助残)体系。全市建起255个文体广场、292家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
连年来,“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均花落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