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海洋经济打造珠西新经济增长极

29.07.2014  08:49
28日,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第九次党政联席会议暨“蓝色崛起”海洋经济论坛在江门召开。三市市委书记、市长、有关部门领导,以及国家、省级和港澳专家齐聚一堂,共商区域合作发展大计。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28日,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第九次党政联席会议暨“蓝色崛起”海洋经济论坛在江门召开。珠海、中山、江门三市市委书记、市长、有关部门领导,以及国家、省级和港澳专家齐聚一堂,就珠中江一体化和海洋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共商区域合作发展大计。

会议和论坛围绕“蓝色崛起”主题,对珠中江三市今后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建言献智,提出将依托珠海横琴新区、中山翠亨新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等重大平台,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推进海洋强省战略,共同打造珠江西岸新的经济增长极。

■党政联席会议

29个重点项目进度过半签署协议63项

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宁卡总结了前阶段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情况及成效。2014年上半年,珠中江经济圈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九年大跨越”,扎实推进经济圈年度合作计划,以29个年度重点合作项目为抓手,在交通共谋、产业协作、环境共治、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目前,29个年度重点合作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累计签署《珠中江港口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协议63项。

争取5到10年时间,建成交通设施一体化体系,到2015年左右构建起‘珠中江一小时生活圈’”,自去年《珠中江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出台实施以来,今年三市在路网、桥梁、城轨、港口、跨境公交等都进一步加快。例如,珠海中山首条跨界道路——潭隆南路与造贝工人新村路衔接工程5月份通车,广珠江高速江门段和中山段上半年完成投资分别为3.36亿元和1.08亿元等。

据了解,在产业协作上,三市紧紧围绕“三高一特”(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端新技术产业、特色海洋经济和生态农业)谋划建设珠江口西岸工业体系。其中,三市积极筹备了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招商引资工作对接会,发布了五个公共平台,促进三市产业互促互补;在环境共治上,三市携手重点开展了西江保护和跨区域河流治理工作。珠海、中山环保部门建立了“前山河流域环境保护联络领导小组”,并印发跨界联合执法检查工作方案;在民生改善上,三市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劳动社保、文体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其中,三市签署了《珠中江三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合作协议》,17家定点医院纳入三市互认定点医疗机构等。

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良贤和江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庞国梅分别提出了下一阶段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建议和思路。三市下一阶段继续深化各领域合作,同时将依托珠海横琴新区、中山翠亨新区以及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三大平台,重点发展海洋经济,承接港珠澳大桥通车带来的契机,共建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共同打造珠江西岸新的经济增长极。

陈良贤提出,在前不久召开的粤澳联席会议上,确定了共同推进珠海横琴新区、中山翠亨新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等重点合作平台建设,中山还将与澳门联手在翠亨新区创建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落实点对点游艇行项目,这将为珠中江三市联合发展海洋经济,实现“蓝色崛起”打下了良好基础。“接下来,三市将依托三大平台,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同时以大交通、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区域旅游品牌、环境共治、供水联网等为抓手,实现三市抱团崛起”。

庞国梅说,自中央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以来,很多城市均有相应动作,作为临海经济圈,三市在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上都有很大优势,应该加强联动,共同争取上级政策,深化对外开放合作,真正形成珠三角发展的增长极。此外,庞国梅表示,三市要做好重大产业布局的研究和衔接。江门将结合自身实际,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着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银洲湖区域产业布局谋划发展,与珠海、中山共建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书记发言

省委常委、珠海市委书记李嘉:推动珠中江“蓝色崛起

蓝色代表着希望,蓝色寓意着创新发展,蓝色代表着环境优先,珠中江今天提出蓝色崛起,既切合珠中江的特点,也切合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更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和战略目标。”省委常委、珠海市委书记李嘉对本次三市共商海洋经济发展大计进行了充分肯定,表示三市将以此为契机,推动珠中江三市合作进入新阶段。

李嘉建议,珠中江在“蓝色崛起”这样的一个战略部署下,下一步要共同打造互通互联的交通网络,抢抓港珠澳大桥建设契机,在未来两三年内把珠中江互通互连的现代交通网络建设起来。“我们还有两年半的时间,如何迎接大桥时代,是珠江中一个重要命题。”其次,要共同打造沿江沿海先进装备业为重点的海洋经济。这方面要规划先行,各自发挥优势,加强省统筹力度,建立统一工作机制,形成完备的先进装备业产业链和集聚区。

此外,珠中江要共同打造粤港澳紧密度更高的市场体。他说,粤港澳大桥的建成,使珠中江与港澳的合作更加紧密,而横琴新区有可能在今年申请自由贸易区,这就意味着珠江西岸有了自己的自由贸易区,也意味着珠中江能聚集到更多的国际、国内要素。“同时,港澳服务业也将得到发展,包括这几个城市的旅游资源也能得到充分整合,联合打造国际级的旅游区”。

江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海:珠中江一体化首要在交通

刘海对近两年三市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进行了简要评价。他说,珠海以前一直被认为是旅游城市,工业是其短板,但过去几年,珠海在海洋经济领域实现了超越,尤其是海洋经济制造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山制造业发达,但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现在通过先进的理念和市场运作方式,临海工业园区以及翠亨新区的建设也找到了转型升级的路子。而大广海湾经济区则给江门提供了信号——江门未来的发展必须依托海洋经济。

刘海认为,海洋经济是一个很大的范围,也是一个朝阳产业,但目前仍然缺乏对海洋经济的深度研究,今后应该加大对海洋经济概念、规律、特点等研究力度,把发展海洋经济的规律把握好,这样往前走才不会走弯路。

对于珠中江一体化,他表示,珠中江未来的合作与发展首要解决交通问题,因此今后仍然是重点致力于交通网络的建设,“路通财就通,所以这个要摆在首位,没有这个什么都是免谈。”随着交通网络逐步全面开通,如深茂铁路的开工以及江顺大桥的合龙,当交通设施能把珠江西岸真正串起来后,“珠中江一体化”就能真正地实现它的意义。

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加快建立统一规划高效运行机制

中山将以本次联席会议和论坛为契机,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向海洋进军的步伐,努力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效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说,近年来三市精诚合作,签订了各方面协议达63个,三市一体化意向进一步增强。中山在发展海洋经济起步虽然较快,但仍受到一系列因素制约,下一步将依托正在建设的翠亨新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中山从江河时代迈向海洋时代。

他认为,珠中江合作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进入了深层次合作阶段,三市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也都出台了相应方案,下一步必须加大统筹协作。他建议,三市应该合作编好一个三方互利的合作规划,由珠海牵头制订一套高效有力的运作机制,统筹考虑各自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同时,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紧密结合三市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格局,推动珠中江从传统的沿江经济体向海洋经济体转变。

 

■“蓝色崛起”海洋经济论坛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刘洪滨:珠中江海洋经济区:海上丝路新起点

我国是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海洋经济崛起)任重道远。”刘洪滨指出,海洋经济是经济新领域,未来10-15年总体发展处于成长期。

刘洪滨认为,珠中江三市GDP都达到相当规模,珠海形成了电子家电、石油化工、精密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经济发展质量高;中山形成了电子家电、灯饰光源、装备制造、医药等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江门市则在交通及海洋装备、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包装印刷及纸制品、食品饮料、现代农业方面基础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后发优势,仅海岸带可围填的面积就有200多平方公里。他特别指出,珠中江三市的地形地貌丰富、河网密布纵横交错、生态环境优良,“有600多个海岛,海域广阔。适合旅游开发和海洋牧场建设。

但是,珠中江三市也有弱点。“仅珠海港吞吐能力过亿吨,但集装箱吞吐不足百万标箱。三市港口吞吐能力、集装箱吞吐量与经济强市地位不符,亟待加强”。刘洪滨就此建议珠中江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可行路径。

首先,大力发展港口、外贸经济,近期建设3亿吨港群(珠海港、中山港、江门港、大广海港等),中远期达到7亿吨规模;其次,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海洋产业比重达20%以上,发展高端休闲度假、海洋石油开发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牧场”建设、海水利用等产业。再次,根据海洋功能区划要求,做好万山群岛、川山群岛的旅游开发,形成“一岛一品”的特色,做好游艇、邮轮港的规划、建设,融入北部湾地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联动,优化沿海地区总体开发格局。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陈鸿宇:珠中江海洋装备产业布局要互补优化

原有的珠海、中山、江门的传统产业亟须升级,但难以通过产业布局的一体化来协调推动。珠中江目前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已从起步走向迅速发展阶段,并开始形成带有特色分工的产业集群。”陈鸿宇说,共同做大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增量上,是珠中江产业布局一体化的新着力点,将有力促进珠中江和珠三角制造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此,陈鸿宇提出“机制对接、产业对接、空间对接”的三大对接平台。

从产业政策和调控手段上,解决产业政策的权威性不足,重点项目的推进还是‘各自为政’,产业布局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合作协议、工作方案的落实问题许多还停留在文件上。”机制对接方面,陈鸿宇建议设立省级“珠中江海洋装备制造业协调小组”,作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构。同时,陈鸿宇还建议设立由政府、政府部门、市场主体、专家构成的“珠中江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决策咨询委员会”,以及设立各层面各领域“城市联合体”,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行业组织制度。

产业对接平台方面,陈鸿宇建议构筑覆盖珠中江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编写产业、行业目录,并提供专利、金融、培训服务”,同时共同建设“珠中江海洋装备制造研究院”,共享研究成果,引进、留住、用好人才。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主任陈文鸿:大珠三角兴起消费革命呼唤海洋旅游

陈文鸿认为,中国正兴起消费革命,大珠三角是始源地,香港与广州互为推动,香港提供国际因素、时尚品位,广州则提供大众化市场基础。

陈文鸿说,在轨道交通推动下,珠三角正进行大都会区的整合进程,广州与香港都进入后工业化发展,服务业排斥制造业,都会化促进中产阶级的膨胀,中产阶级文化成为主流。“为数至少两三千万的大珠三角中产阶级居民需要短期或者周末的周边旅游,青睐夏天的海浴场和全年的海滨海鲜餐食,这是江门的得天独厚之处。”陈文鸿说,在大珠三角都会区的周边,交通时间在一两个小时内,上下川岛以及沿海岸线的渔港、沙滩,都大有潜力发展成大珠三角都会区的海洋旅游地点;而在轨道交通推动下,只要配套的基础设施相应发展,这个地区有条件容纳每年千万人次的旅客。

但是,江门海洋旅游的弱点是只依靠天然条件,没有发挥人文因素。在陈文鸿看来,江门是侨乡,江门的历史文化,宋末崖门海战,葡萄牙传教的贸易及海盗等等,都可以构成江门海洋旅游丰厚的文化内容。“可构筑出许多故事,许多与江门土地紧密连接的历史演变。这不一定要建纪念馆一类硬设施,把这些故事整理用学术文著,历史文献乃至小说、诗歌、歌曲或其他艺术品均可将之体现出来,为江门的自然环境增添浓厚的历史人文色彩”。

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探寻珠中江三市海洋经济撬动点

这几年,围绕海洋经济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跟地市也有合作,但本质性的问题没有解决,撬动点没找到,推进中有困难。”向晓梅说,珠中江三市如何以海洋经济来撬动合作,港澳、台湾的合作机会在哪里,她尝试从海洋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规律的几方面来思考。

向晓梅指出,海洋经济重要资源是科技,三市合力缩短开发周期。“直面南海,重要特征就是深蓝,对科技的要求高,可以产业化转换的阶段才能大力去推。”“按照海洋开发中三个阶段,我们还停留在第一阶段的临港产业,海洋经济的发展仍需转变思维和观念”。

对比浙江、山东,广东的发展机会在哪里?要在东盟合作中去实现海洋经济发展,该怎么去撬动,载体在哪里?向晓梅认为深海开发,科技后面是人才,须为人才落地共同打造公共平台。向晓梅认为,必须从三市合作的角度来看,考虑共性平台的建设:政府的职能是什么,海陆联动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条件,这些如何在珠中江一体化中去推进:“区域一体化,最容易完成的是交通、公共服务、环保方面,最难的是产业一体化”,“产业化很多是市场行为,政府可以为珠中江的整体海洋开发做些什么事情呢,三市打造公共的基础服务平台,可以上升到省国家的平台,专家资源要放到广东珠中江的平台上,引入国际国内的科技资源,这样人才才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