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壮志:俄乌剑拔弩张是否会走向“热战”

17.06.2014  11:54

当地时间6月14日,示威者袭击俄罗斯驻乌克兰使馆。

   据海外网报道,近日以来,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持续恶化,一方面俄驻乌使馆受到示威者冲击,外长也参与其中并公开辱骂俄总统普京,表示要采取极端手段,与俄罗斯彻底“断交”;另一方面俄罗斯在天然气供应上不断施压,先是涨价,进而提出先付款原则,并在16日正式对乌“断气”。双方势同水火,剑拔弩张,两个国家是否会真的兵戎相向,开启“热战”的潘多拉之盒,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历史上看,在东欧的各个民族当中,俄罗斯与乌克兰两个同属东斯拉夫的兄弟“恩恩怨怨”颇多。虽然东乌克兰1654年就与俄罗斯合并,但西乌兰整体成为原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一部分,则只有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来自西乌克兰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一直视俄罗斯为敌对国家。2004年“橙色革命”后成立的所谓亲西方政权,实际上加速了乌克兰“去俄罗斯化”的进程。

   乌克兰的反俄力量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也有政治上的代言人,在推翻亚努科维奇政府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俄罗斯“接纳”克里米亚以后,乌克兰国内的反俄情绪高涨,以至于总统大选呈现了亲西方派的“一边倒”局面,甚至过去在俄、欧之间的“平衡”政策也被彻底抛弃。乌克兰的政治风向标难以扭转,也使当选总统波罗申科有所顾忌,无法兑现竞选时提出的与俄罗斯谈判的承诺。赴法国参加纪念诺曼底登陆的活动时与普京只有十五分钟的“交流”,显然无法解决彼此面对的众多难题。

   现在横亘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最大的难题莫过于克里米亚问题,在俄罗斯一方来说是免谈的“既成事实”,这个争议能不能绕过去,非常考验双方的智慧;其次是东部的地位问题,俄罗斯体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但似乎又不能完全“掌控”东部的民间武装,乌克兰要武力解决难度极大,又无法接受把亲俄势力作为平等的谈判对手;再次是天然气的问题,这是新形势下的“老问题”,过去往往能够在最后关头达成妥协,如今欧盟的“倾情助演”也彻底失灵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乌克兰危机的背后是大国地缘政治博弈,俄罗斯与美、欧关系非常复杂。在西方准备进行“第三轮”制裁的重压之下,俄罗斯要把与乌克兰的问题“经济化”,乌克兰显然不想让经济问题高过自己的领土和主权问题。但要化解仇怨,总要一步一步来,能够达成协议的还是应该先有谅解,这样才会有基础、有条件解决更复杂、更困难的问题。先易后难是务实谈判之道,俄罗斯承认了乌克兰大选的结果,应该是一种善意的释放。乌克兰在天然气合作问题上拿出足够的诚意,也有助于缓解双方的敌对态度;然后再谈东部地区的和平问题。至于区域外的大国,最好别再“火上浇油”,给当事方足够的回旋空间。无论是处理国内的危机,还是国与国的关系,政治和外交解决都应是优先选择。

   (孙壮志,中国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