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出国零经费被疑,谁的委屈

06.06.2014  18:26
摘要:广东东莞市直部门及事业单位近日陆续在其官方网站首次公布2014年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一些部门因公出国费用为“”引起了公众的质疑。东莞市财政局回应称,今年有部门的因公出国(境)费用为“”属实。

        尽莞谈     

        不要全面  只要意见

        新闻回放:广东东莞市直部门及事业单位近日陆续在其官方网站首次公布2014年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一些部门因公出国费用为“”引起了公众的质疑。东莞市财政局回应称,今年有部门的因公出国(境)费用为“”属实。

        一些部门公费出国费用为“”,本应是“三公”经费公开后公众乐于见到的结果,为什么还引发质疑不断?个中原因,一是在民众的过往经验里,有些部门假“因公出国”而行“因私旅游”实为常态。在少数单位,员工轮流“因公出国”甚至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福利。当“刻板印象”遇上因公出国费用一降到“”,这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还真让人一时难以接受;二是在“八项规定”颁行之前,遏制“三公腐败”的各色禁令也没少下发。对一些地方来说,不过是“风声”紧时稍作收敛,“风声”一过变本加厉。除了前禁后腐,甚至还有边禁边腐的例子。要逃避监管无非是在明里的账上多做些手脚,玩一套瞒天过海的把戏。看到东莞一些部门因公出国费用降到了“”,不免会有民众怀疑,个中是否又有“乾坤大挪移”的隐情?

        当然,这种基于习惯性不信任而产生的质疑终归无法进入正式的监督程序或调查程序。网友们说,“无图无真相”;对反腐来说,则是“无证据无真相”。网民要有效监督“三公”腐败,不一定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但至少应提供可兹寻找证据材料的相关线索。如何从政府部门有限公开的信息中去找到问题、发现矛盾,不独需要反腐的热心,更需要一点耐心和细心。鉴于当下财政信息公开的范围仍然狭窄,要在大类目之下看出隐藏的破绽,还需要一些专业知识背景。这么说,并不是对政府部门的“有罪推定”,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除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外,另一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引入公众监督,确保政府部门能够严格依法行政,不逾越法律的边界。

        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面对公费出国费用为“”却遭民众质疑,也用不着委屈。保持制度化和常态化的公费出国费用为“”或将之限制在确属必要的数额,本就是政府部门应追求的结果。民众近乎严苛的监督与质疑,恰恰是一种可贵的警醒。不断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使民众能够更直观地看到财政支出的去向,更有利于增进官民互信,确保“三公”腐败不再一次卷土重来。□王刚桥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