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近30天国内新增本土确诊98例!多人为同一职业,“冬季面临一次大考”

26.11.2020  16:01

11月25日0-24时,全省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4例,广州报告2例,分别来自美国和印度尼西亚;阳江报告2例,均来自埃及。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3例,广州报告1例,来自伊朗;深圳报告1例,来自俄罗斯;佛山报告1例,来自喀麦隆。以上均在入境口岸或隔离点发现,入境后即被隔离观察。新增出院1例。

截至11月25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988例(境外输入592例)。目前在院38例。

东莞连续271天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11月25日无症状感染者0新增。截至11月25日15时,东莞属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地区。

天津、上海、安徽、内蒙古……11月以来,短短20余天时间,国内多个省份又出现散发病例。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今天米锋表示:我国近30天累计新增本土确诊98例,是此前30天的7.5倍。多数病例来自聚集性疫情,疫情传播呈现出“从物到人”和“从人到人”并存的特征。

近期,进口冷链食品核酸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波及省份增多,涉及产品范围从海产品到畜禽肉类产品,进口物资被病毒污染范围从冷链食品扩展到集装箱。将继续坚持“”“”同防。

在本土病例再次“复燃”的情况下,人们发现,近期新增病例均指向了机场货运工作。从浦东机场的货运安检员、联邦快递工作人员再到天津港上的搬运工......自进入11月后,机场等地的货运从业者似乎成了高危职业的代名词。

防人亦需防物”——这是近期多位专家发出的共同提示。

新冠病毒“由物传人”:

实际仍未脱离“接触传播”, ”起到了载体的作用

最近发生的疫情让大家认为,在表象上看,新冠病毒可以以物传人。对此,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从表象上来看好像是“物传人”,但实际上还是没有离开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即“接触传播”。

对于接触传播,以前更多的认识是病人和健康人握手,或者共同触摸了把手(才会传播新冠病毒)。现在,通过冷链,包括上海刚刚报告的被污染的空的集装箱,都可以通过接触引起传播。在这其中,航空集装器、冷链食品实际上起到一个“载体”的作用。

在境外时,由于病人在劳动作业时带病上岗,在作业过程中污染了集装箱,病毒浮在集装箱上面,通过航空运输在低温的情况下到了国内,工作人员接触到污染的集装箱,因接触造成感染。

进入冬季,所有国际运输环境都类似冷链系统,为病毒提供载体

那么,作大型机场和港口,为何最近屡次出现搬运工被感染的案例?对此,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表示:“这与北半球国家进入冬季,气温下降有关。

卢洪洲解释称,之所以机场或港口装卸工等出现较多感染的情况,原因在于沾染了被污染的装卸货物。“通过航运从其他国家空运来的产品,抵达中国往往只需要几个小时,如果货物表面被病毒污染,那么入境时,这些病毒将仍然存在。

吴尊友也表示,新冠病毒比较喜欢低温环境,越是温度低的情况,存活的时间越长。进入冬季以后,无论是空运、陆运、海运,所有的国际运输环境都类似于冷链系统,为病毒提供了非常好的载体。再加上全球疫情上升,国际货物、货箱的污染比较严重,从境外通过污染的货物为载体把病毒带到国内的风险明显增加。

11月23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货运停机坪,卸货作业有序进行。中国新闻网 张亨伟摄

新冠病毒在冬季的流行会更严重,今年冬季面临一次大考

季节对新冠病毒有什么影响?有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冬季是新冠病毒更喜欢的季节,在这个时候它更加危险?

吴尊友表示,在夏季的时候,我们认为新冠病毒不分冬夏,但实际上它在冬季的流行会更严重。从全球疫情形势来看,进入初冬,尤其是11月以后,全球每日报告新增病例数经常突破60万每天,发病人数多次突破纪录。这几天,国内多点出现零星病例也提示,新冠病毒在不停敲打着国门,今年的冬季面临着一次大考。

最近一起疫情溯源表明:

物传人”的作用是引发疫情,且容易出现无症状感染者

在做流调、做溯源的过程中,在寻找“零号病人”的时候,有没有最后明确发现“零号病人”不是人而是货品的情况?

吴尊友表示,我们最近一起疫情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零号病例”不在我们报告诊断的病例当中,他是一个康复了的病人。我们说物传人也好,人传人也好,所谓的物传人它起的作用是引爆一些疫情,真正发生作用的还是人传人在流行扩散中发挥的作用最大。

上海这起疫情也是在一个被污染的国际集装箱内作业,没有按照防护的要求操作,没有任何保护,这样的情况下受到感染。通常人受到物的感染和受到人的感染病毒量会不一样,很容易出现无症状感染或者轻症感染,这样往往不会被病人引起重视,也不会去就诊,很容易引起新的疫情。

吴尊友表示,在新冠疫情流行时,无症状感染者发挥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但当疫情控制以后,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无症状感染者对于“从零到一”,引爆一起疫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疾控中心:

尚未发现因直接食用污染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

在11月2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与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张流波,针对近期冷链食品包装表面消毒后能否食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他表示,消毒是针对食品包装表面,主要是预防在流通环节可能面临的接触感染的风险,并且目前也并没有发现因为直接食用这些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

张流波介绍说,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及时发布了《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在常温情况下,根据这个文件对低温冷链食品包装表面的消毒没有问题。如果要对低温冷库里面的食品表面进行消毒,相关的技术方法正在加紧研究,希望能够尽快在短期内出结果。

关于食品消毒后是不是能够直接食用的问题,张流波表示:

第一,消毒是针对食品包装表面,主要是预防在流通环节可能面临的接触感染的风险;

第二,目前并没有发现因为直接食用这些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

第三,消毒是把病毒灭活,灭活以后核酸可能仍然存在,所以做核酸检测时仍然有可能阳性,所以碰到消毒后的核酸阳性不要过度紧张,因为消毒能够灭活病毒,但并不是破坏核酸。

冷冻海鲜产品能安心吃

吴尊友表示,对普通百姓来说,冷冻海鲜食品还是安全的。各类市场供应都是经过检验的,这样的食品在市场销售,大家去购买时应该不会有感染新冠的风险。

另外,国内还采取了熔断机制,有个别国家冷链污染比较严重,多家公司已经熔断过了,海关正在执行。

吴尊友还建议普通民众做好常态化防控基本措施,外出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人员密集的地方戴口罩,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他表示:“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防控新冠肺炎的主要措施,也是防止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