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 向质量要效益

18.02.2016  17:16

质量强省战略让全国知名品牌南海铝型材插上腾飞的翅膀。岳志轩供图

“在整个行业市场不太景气的情况下,2015年我们坚美铝业仍能增长6.9%,靠的是什么?”逆势增长的坚美铝业集团给出的答案是:质量与创新。

用质量与创新赢得激烈市场竞争,已成为广东制造业企业的心声,同时也是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制胜法宝。

质量是新常态下 经济 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当前人口“红利”、人力成本低等优势因素消失,企业利润遭到挤压,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2015年,《中国制造2025》出台,该规划明确提出,必须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之后,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暨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工作会议。会议强调指出,要牢牢把握制造业这一立国之本的战略地位,抓住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努力掌握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广东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同时提出,广东制造到2020年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5的具体目标。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动制造业企业开展质量创新,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向质量要效益,将是广东从制造业大省走向制造业强省的必由之路。

案例

供不应求时亦坚持“不用废铝”

品牌成就坚美铝业逆势增长6.9%

“1993年公司成立时只有42名员工,现在我们有5000名员工,增长120多倍。”广东坚美集团董事长曹湛斌去年底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论坛,他在论坛中宣称,该公司1993年时产能只有2300吨,只有一台机。“现在,产能达到35万吨。35万吨是什么概念?澳大利亚一年全国的铝型材工业消耗量就是15万吨。换言之,一个坚美可以供两个澳大利亚还多。”据其透露,去年该公司销售估计增长6.9%左右,呈现逆势增长。

位于南海的广东坚美铝业集团是一家集铝合金建筑型材、工业材和铝合金研究、设计、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龙头企业。1993年,坚美铝业诞生时正赶上中国铝型材市场爆发式需求期。市场需求大、产能有限,无论产品质量如何,只要生产出产品来就有利可图。很多企业在产品中掺杂废铝,以降低生产成本,曾对整个行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然而,坚美铝业却在当时做出“不用废铝”的承诺,打造“坚美质量”,一举赢得市场的高度认可。“品质取胜,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没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是无法持续发展的。”坚美铝业董事长曹湛斌总结在行业产能过剩、房地产产业下滑时说,该公司去年仍获得好成绩的原因,首先是品牌。“全世界十座最高的楼,有五座是用坚美铝材,这就是品牌的体现。现在全世界十座高楼都超过450米,如果你的产品不过硬,你的技术不过硬,它不可能用你的铝材,这就是创新”。

曹湛斌告诉笔者,目前该企业会把更多精力投放在“创新”上,例如产品转型、材料运用、人才引进和管理模式等综合要素上,“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只能通过产品创新,及时推出适销对路、高附加值、经济环保、质量过硬的新产品,保持整体竞争优势”。

制造业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的核心就是要从简单的要素数量投入,转向对要素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上。越来越多广东制造业企业已认识到这一点,并通过创新着力提高全要素利用效率。

据一份由武汉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顶级机构联合对广东834家企业、4794名员工进行的《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广东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22.2%,与2013年相比增长了13.5%,这反映了广东制造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更重要体现在效益的不断提升上。

尤其是广东中等规模的企业,在全要素生产率上表现出非常显著的优势,达到45.00%,是平均水平的2.03倍。中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证明适度的规模更能促进企业转向创新发展,这一类企业既不可能靠大规模的垄断来获取绩效,又能有效地避免小企业创新实力不够的约束。

一般而言,全要素生产率包含科技、管理、人力资本和质量等要素,这些要素均会对企业绩效提升发挥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冯冈平认为,在众多企业要素中,科技是创新能力要素的核心,技术人力资本以及企业家创新精神与品格,是企业创新能力载体和动能,“质量是根本,而管理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