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创新是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普遍路径

18.02.2016  09:44

在整个行业市场不太景气的情况下,2015年我们坚美铝业仍能增长6.9%,靠的是什么?”逆势增长的坚美铝业集团给出的答案是:质量与创新。

用质量与创新赢得激烈市场竞争,已成为广东制造业企业的心声,同时也是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制胜法宝。

质量是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当前人口“红利”、人力成本低等优势因素消失,企业利润遭到挤压,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2015年,《中国制造2025》出台,该规划明确提出,必须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之后,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暨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工作会议。会议强调指出,要牢牢把握制造业这一立国之本的战略地位,抓住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努力掌握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广东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同时提出,广东制造到2020年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5的具体目标。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动制造业企业开展质量创新,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向质量要效益,将是广东从制造业大省走向制造业强省的必由之路。

案例

供不应求时亦坚持“不用废铝

品牌成就坚美铝业逆势增长6.9%

1993年公司成立时只有42名员工,现在我们有5000名员工,增长120多倍。”广东坚美集团董事长曹湛斌去年底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论坛,他在论坛中宣称,该公司1993年时产能只有2300吨,只有一台机。“现在,产能达到35万吨。35万吨是什么概念?澳大利亚一年全国的铝型材工业消耗量就是15万吨。换言之,一个坚美可以供两个澳大利亚还多。”据其透露,去年该公司销售估计增长6.9%左右,呈现逆势增长。

位于南海的广东坚美铝业集团是一家集铝合金建筑型材、工业材和铝合金研究、设计、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龙头企业。1993年,坚美铝业诞生时正赶上中国铝型材市场爆发式需求期。市场需求大、产能有限,无论产品质量如何,只要生产出产品来就有利可图。很多企业在产品中掺杂废铝,以降低生产成本,曾对整个行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然而,坚美铝业却在当时做出“不用废铝”的承诺,打造“坚美质量”,一举赢得市场的高度认可。“品质取胜,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没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是无法持续发展的。”坚美铝业董事长曹湛斌总结在行业产能过剩、房地产产业下滑时说,该公司去年仍获得好成绩的原因,首先是品牌。“全世界十座最高的楼,有五座是用坚美铝材,这就是品牌的体现。现在全世界十座高楼都超过450米,如果你的产品不过硬,你的技术不过硬,它不可能用你的铝材,这就是创新”。

曹湛斌告诉笔者,目前该企业会把更多精力投放在“创新”上,例如产品转型、材料运用、人才引进和管理模式等综合要素上,“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只能通过产品创新,及时推出适销对路、高附加值、经济环保、质量过硬的新产品,保持整体竞争优势”。

制造业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的核心就是要从简单的要素数量投入,转向对要素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上。越来越多广东制造业企业已认识到这一点,并通过创新着力提高全要素利用效率。

据一份由武汉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顶级机构联合对广东834家企业、4794名员工进行的《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广东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22.2%,与2013年相比增长了13.5%,这反映了广东制造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更重要体现在效益的不断提升上。

尤其是广东中等规模的企业,在全要素生产率上表现出非常显著的优势,达到45.00%,是平均水平的2.03倍。中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证明适度的规模更能促进企业转向创新发展,这一类企业既不可能靠大规模的垄断来获取绩效,又能有效地避免小企业创新实力不够的约束。

一般而言,全要素生产率包含科技、管理、人力资本和质量等要素,这些要素均会对企业绩效提升发挥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冯冈平认为,在众多企业要素中,科技是创新能力要素的核心,技术人力资本以及企业家创新精神与品格,是企业创新能力载体和动能,“质量是根本,而管理是保障”。

矛盾

研发投入大  短时间内难产生效益

那时候谁想过要转型升级?有干不完的活,赚不完的钱。”当年的中小企业老板想起那个年代,唏嘘不已,“花大价钱去搞科技创新,很少有人想过”。过去30年,中国加工制造享誉全球,广东也不例外。东莞曾有“东莞塞车,世界制造告急”之说。

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让“东莞制造”从30年欢愉之梦中惊醒,欧美订单萎缩,人工成本攀升,没有研发能力、没有自主品牌、没有市场渠道,成为“东莞制造”之痛,潜在产能过剩压力逐渐显现。

在“中国电子产业名镇”东莞石碣镇,云集着一批电子企业。以生产高端多层电路板、HDI手机板、柔性电路板等产品的五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最近3年,便投入十几亿元引进最新设备,替换掉三分之一的工人。按人工总成本每人每月5000元左右计算,两班倒一个岗位就是1万元,一年就是10多万元;而购买或改造一套设备需投资30万至50万元,差不多3年多方可收回成本。

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早期从作坊开始打拼起来的同行在经过几轮转型升级后,一些无力投资技改的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

在制造行业,只有一些有品牌、有市场,有资本实力,上规模的大企业才能够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引进高端设备,更新工艺流程。

以坚美铝业为例,在整个行业市场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实现逆势增长,与其长期的质量创新、科技投入沉淀密不可分。据了解,坚美铝业在新产品研发、生产技术升级、标准研制等方面投入的科技经费每年都保证在总销售额的3%以上,尤其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其创新投入与成果产出更加突出,研发一系列新产品投入市场,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额60%以上。

我们还设立每年不低于销售收入3%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曹湛斌介绍,坚美铝业除了建立行业领先的内控标准体系,实行标准化作业外,还建立全过程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和提高工艺质量监督与测量机制品质。

上述《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调查报告》亦佐证部分广东制造业企业对研发投入的重视。据介绍,纳入调查范围的571家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保持增长,平均研发资金增长10.48%,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之比)则从2013年的1.47提升到2014年的2.1%,增长42.89%,研发人员比重也从2013年的7.34%增长到2014年的7.53%。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调查还发现,“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企业销售收入等关键经营指标之间并无显著正相关,反而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

这也是广东部分生产型企业在转型升级中,不敢把突破口放在科技创新上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科技投入成本巨大,另一方面又难以在短时间内产生效益。

下一步我们会从建筑型材向工业材转型升级,从单一铝材产品向环境友好型系统门窗转型升级。这离不开创新投入。”坚美铝业负责人谈到创新时称,在该公司20多年的发展中,对于创新投入始终存在困惑。困惑主要源于在创新过程,从创新到出效益整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可能出不了效益。“效益的产生有时来得比较慢,具有滞后性”。

那么,广东制造业企业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普遍路径何在?

探路

广东制造业95%以上为中小企业

质量创新或更具普遍性

对于95%以上企业均为中小企业的广东制造业来说,通过企业内部进行质量创新来达到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效益,显然更具普遍性。

我们的酥心糖制作过程中,有一道关键工艺,几十年来一直由有多年经验的老师傅手工完成。这道工艺是酥心糖产品口感质量的关键,不能用机器设备替代。”1月初,笔者跟随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美食家蔡澜,在国内食品龙头企业东莞徐福记酥心糖生产厂里看到,由白砂糖、淀粉糖浆混合制成的芯料,在热板上擀开加入花生酱后,两名经验丰富的工人反复搓压排掉芯料里面的空气,再来回反复折叠。

其实没什么诀窍,就是用心,老老实实做食品,坚持好吃原则。”徐福记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仅酥心糖一个单品,该企业年销售就达10多亿元。

当然,徐福记产品相比同类产品销量高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品牌的溢价作用。

事实上,包含品牌、认证等要素在内的质量能力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质量能力越来越表现为消费者所接受的质量信号。尤其是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质量是提升企业附加值、扩大市场份额和形成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新动力。质量的提升本身已成为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

据《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调查报告》显示,拥有品牌的企业与没有品牌的企业相比,全要素生产率高出51%,平均利润高出约3000万元,利润率高出约5%,反映出质量品牌的打造对于企业的绩效具有极为显著的效应。

另外,获得国际市场认证的企业,与无国际市场认证的企业相比,工业增加值高出5.99倍,利润额高出6.73倍,利润率高出13%,反映企业通过质量认证等极大地提升其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和绩效水平。

质量创新就是通过技术、管理和文化等多种方法,实现固有性能持续不断地改变和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和使用方的需求,并最终实现更高的效益。”有关专家指出,对比技术创新等而言,企业的品牌发展、标准改进、计量精度提高、员工劳动技能提升和质量文化建设等质量创新活动是更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转型升级路径,大型企业可以采用,缺乏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的小微型企业更加适用;处于价值链终端的企业可以采用,数量更为庞大的零部件生产企业、OEM和ODM企业更加适用。

德国‘工业4.0’,它的支撑就是质量和品牌。品牌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差异化和溢价效应。如果没有质量和品牌,不要说中国实现工业强国的目标不能实现,就连制造大国的地位,由于一些国家的追赶,都可能会动摇。”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规划时指出,在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过程中,我国可以学习和借鉴德国“工业4.0”的理念。

德国‘工业4.0’的核心是工业、工业产品和服务的高度交叉渗透,这种渗透是基于产品的高质量和可靠性,基于产品新的用途和功能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上述人士说。质量是中国制造业的瓶颈,“比如在基础领域,我们的一些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和核心系统等,质量及可靠性都不太高,只能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而另一方面,一些行业在高端的产品设计、制造方面,同样存在质量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想要改变这种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状况,必须从质量入手”。

广东推行质量创新实际上也有一定基础,这除了企业本身在多年国内外竞争中明显意识到质量能力的竞争优势外,广东政府近来也在不断引导产业“质量发展”,比如多年来在各地开展的政府质量奖评选,“质量强市”“质量强县”以及质量提升活动。

此外,从2014年开始,我省大力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加快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努力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打造成为广东品牌、中国名片和世界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

去年国家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更把质量为先作为基本方针之一,还特别提到,要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2015年7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的通知,其中提到要抓住全球新一轮制造业变革和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机遇,以国际智能制造先进水平为标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

在目标中,该通知要求,到2020年,我省质量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至24万元/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5,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3.5%。

新常态下,质量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专家解读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冯冈平:

质量创新能有效实现产业价值

质量创新对企业效益的促进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质量创新实现质量损失最小化。由于实现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核心内容的质量创新,企业价值链上的各环节,采供、研发、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所有过程,质量损失长期稳定达到最小化。另一方面,质量创新促使高值全新产品的诞生。产品实现质量最优,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最终企业创新绩效得到集中体现。

质量创新是实现产业价值的重要战略,是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普遍路径。对于中小企业,只有纳入质量创新,才有可能优化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首先,政府要扶持中小企业实现质量创新服务外包。中小企业自身缺乏研发精神与资本投入,政府重视对中小企业质量创新的资金投入,可以启发和帮助中小企业的研发外包,从而推动企业质量创新。其次,中小企业要按照标准控制质量成本。中小企业一般做不到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中小企业可以按照质量标准的要求安排业务,实施质量工程,实现质量成本的控制。再次,中小企业要把品牌开发纳入企业发展内容。消费者往往选择品牌来规避选择质量风险,对消费者而言,品牌是质量的标志;对企业而言,品牌形成顾客驱动的质量管理体系。企业需要转变观念,树立质量创新理念,通过优化管理实现较低成本的品牌创建。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刘继云:

企业内部推动质量创新成本低

相比较而言,质量创新在企业内部主要体现在成本较低(降低废品、原材料消耗等质量损失),在消费者看来则体现在质量效益方面,如功能、美观的改善,品牌附加值的提升等,这些都能够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企业质量创新回报路径比较直接,质量创新与企业效益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电子商务成为重要交易途径的情况下,消费者对品牌和质量关注度更高,口碑效益可借助网络迅速扩散,质量创新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将进一步体现。

建议广东推动中小企业质量创新采取以下举措,一是完善基于行业的中小企业共性检测平台,为企业提供改善质量的技术支撑;二是结合中小企业集群或集聚区,打造区域品牌,对中小企业创立名品名标进行奖励;三是鼓励企业进行质量认证,通过规范的技术和方法促进企业改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