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生”离“愿意生”还有多远?

02.11.2015  12:05
社会舆论长期呼吁、翘首以待的“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终于梦想成真,令人振奋。不过,在政策上“可以生、允许生”之后,接下来,是否就完全等同于现实生活中人们也“愿意生、敢于生”呢?

  ■ 张贵峰

  社会舆论长期呼吁、翘首以待的“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终于梦想成真,令人振奋。不过,在政策上“可以生、允许生”之后,接下来,是否就完全等同于现实生活中人们也“愿意生、敢于生”呢?

  据统计,全国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家庭有1100万,而“到2015年9月底,全国有176万对单独夫妻提出再生育申请”。这意味着,“单独二孩”实施近两年,申请者仅占符合条件家庭的16%。更何况“提出申请”也远不等于实际生育,如“截至今年5月,河南单独二孩生育申请4.7万件,实际生育1.3万人;浙江2014年实际出生1.6万余人,远低于预期的8万人”,这诚如曾有学者指出的,“生育不是‘水龙头’开关,政策收紧就不生,政策放开马上生”。

  何以实际的“二孩生育”仍“普遍遇冷”?这除了年轻一代的生育观念早已明显转变、普遍“不愿生”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制于巨大且不断攀升的“养孩子成本”,许多人即使是主观上“愿意生”,但在客观现实制约情况下也“不敢生”。据媒体调查,针对“不申请二孩”原因,排在首位的是“抚养孩子的经济成本太高”(58.1%),其次是“抚养孩子的时间成本太高”(36.5%),“一个孩子就够了”(32.3%)。“育儿成本占中国家庭平均收入近半,父母患上‘恐二’症”。

  政策“可以生、允许生”,而事实仍是普遍“不愿生、不敢生”,那么势必会令“全面二孩”效果大打折扣。就此而言,要想确保“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二孩”政策实际上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解决如何让人们“愿意生、敢于生”问题。必须在社会客观层面上打造有利于孩子生育成长、“儿童友好型”的社会环境,切实全面减轻家庭过于高昂的“养孩子”成本,如在怀孕、生产、哺乳等阶段所面临各种的生育成本,像护理孕产妇成本、工作机会损失成本;在孩子整个成长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养育、教育成本、“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读书成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