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屠呦呦获诺奖:灵感来自惠州罗浮山古医书

06.10.2015  14:22
青蒿作为治疗疟疾的药物早在东晋,就由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葛洪在罗浮山提出了。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药学家屠呦呦等三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疟疾等寄生虫病机理和治疗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屠呦呦分享了这份诺奖的一半,“以表彰她对治疗疟疾新药的发现”。

屠呦呦生于1930年,85岁的她仍活跃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2011年,她因发现青蒿素而荣获美国拉斯克奖。这一大奖在世界医学界也具有很高的声誉,其获得者有近四分之一后来获得诺贝尔奖,被认为是“诺奖风向标”。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青蒿作为治疗疟疾的药物早在东晋,就已经由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葛洪在惠州罗浮山提出了。

屠呦呦和《肘后备急方

据媒体报道,在2011年的美国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上,屠呦呦曾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在研发的最关键时刻,是中医古代文献给予她灵感和启示。她说的中医古代文献就有东晋葛洪在惠州罗浮山创作的《肘后备急方》。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青蒿

青蒿问题出在哪里?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获得了“诺奖级别”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马上意识到,高温可能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这本古代医书究竟有何渊源呢?

葛洪和《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由东晋葛洪著。至于青蒿素,仅仅是《肘后备急方》中不起眼的一处记载。若不是屠呦呦的火眼金睛,这种治疟神药很有可能还深埋在故纸堆中。如今罗浮山朱明洞洗药池旁,就矗立着一块“青蒿治疟之源”的石碑,以纪念葛洪的伟大贡献。

举凡名医,必有一段艰难的求学历程,以其超人的毅力去探索和学习。葛洪自幼十分好学,沉着稳重,从不与别人嬉戏贪玩,经常写字、抄书直到深夜。13岁时,他父亲去世了,家境败落,十分贫苦,就靠上山砍柴换取文具,用来学习。《肘后备急方》由葛洪摘录其共100卷的医书《玉函方》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可以放在手肘后面,带在身边,随时拿出来救急使用”。此书中他尤其强调灸法的使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明确地注明了各种灸法的使用方法,只要弄清灸的分寸,不懂得针灸的人也能使用。《葛洪肘后备急方》序中说到,“穷乡远地,有病无医,有方无药,其不罹夭折者几希。丹阳葛稚川,夷考古今医家之说,验其方简要易得,针灸分寸易晓,必可以救人于死者,为《肘后备急方》。

葛洪晚年常住罗浮山,皆因“篱陌之间、顾盼皆药”。自古以来,罗浮山都是天然的药材宝库,是历代文人仙士向往的福地。秦始皇派安期生到罗浮山寻找长生不老药;武则天派一品大监在黄龙洞附近建平云阁,合成不老仙丹;据统计,罗浮山现有植物3000多种,比重占全省近30%,其中药用植物12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达20多种。如今享誉东南亚的“罗浮山百草油”便是由罗浮山68味草药和11种植物精油制成。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