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如何理解广州防疫措施,这位非洲小哥这样说
大洋网讯 “2014年我来广州时一无所有,经过打拼我有了自己的事业,谢谢广州,我的第二故乡。”4月15日上午,非洲索马里商人ADIL(阿迪)在公司写字楼跟记者聊起在广州工作、生活6年的感受以及疫情期间的体会。“我们必须减少社交活动,不仅是中国,全世界都这样做。我认为健康监测服务能保障大家的健康,在我居家的日子,很感谢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
“广州商贸发达,充满机会”
上午10点半,经过保安员测温、扫穗康码,ADIL回到位于东风西路一栋商厦6楼的公司写字楼,办公室里摆放着中国和索马里两国国旗。如果不是约了记者,他本应更晚才返回公司,因为国际贸易的时差关系,他习惯晚睡晚起。上班前,他先去买了一杯咖啡。
“广州是我的第二故乡”。ADIL打开了话匣子,2014年,他来到广州从事贸易工作,“当时我一无所有,是帮别人打工。经过打拼我有了自己的事业,感谢广州”。他到过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多个大城市做生意和游历,始终觉得广州的商贸最为兴旺发达,充满机会。“其他地方可能有一部分商品,这里应有尽有,可以找到各种商品”。他将广州采购的各类商品,源源不断转运回家乡销售。与此同时,广州的多元文化和饮食也让他很适应,“有各种口味餐厅和可口的美食”。
来到广州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打拼后,ADIL自己当上了老板,开办了自己的公司。2018年,他加大投资力度,注资50万元人民币在越秀区开办了广州阿迪索马贸易有限公司。“政府对我的事业很支持,工作人员也很友好,给了很多帮助和指引,办事很方便。”ADIL指着营业执照说,“我没有遇到过任何差异化对待”。
“健康监测服务能保障大家的健康”
在广州从事贸易工作后,ADIL每年在家乡和广州之间两地跑,他的太太前几年也在广州长期生活,有了孩子之后,更多时间留在家乡,“两个孩子很小,分别是2岁和6个月”。今年春节前,他回国探望妻儿,3月下旬经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回到广州。根据当时广州市出台的“7号通告”:2020年3月8日零时后,从境外(不含港澳台)经广州口岸入境,以及经港澳台地区和市外口岸入境来穗且来穗前14天内有国外旅居史的人员,无论外国公民还是中国公民,一律立即实施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由社区负责提供健康监测服务。
“在我居家的日子,很感谢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ADIL一个人租住在越秀区建设街建设二马路社区的一套公寓,具备居家医学观察条件。社区医务人员每天两次给他测量体温,一起上门的还有英语流利的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民警。除了测体温和了解健康状况,社区工作人员还给他送水果,物业工作人员会帮拿外卖和倒垃圾。
“在他们帮助下,我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结束医学观察后,大部分时间我待在家或办公室里,有时去一下买咖啡,我们必须减少社交活动,不要聚会,不仅是中国,全世界都这样做。”ADIL告诉记者,他认为健康监测服务能保障大家的健康。“这是一个保证每个人身体健康的好办法,我们要配合测温健康检查,还有填报健康码。”
ADIL说,因为疫情影响,订单量减少,货运航线也几乎停顿,生意大受影响。“全球都面临类似的情况,目前中国的情况相对好。我跟朋友们说,我在广州很好。希望疫情过后,生意早日恢复正常。”
基层社工:为40多名外籍人士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蓝靛是越秀区建设街建设二马路社区工作人员,ADIL返穗后,蓝靛就定期与他保持联系,包括居家期间的“三人小组”上门探访,以及日常的电话沟通,建立了良好关系。建设二马路社区有众多外国人居住,疫情期间,蓝靛已经为超过40名外籍人士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分别来自俄罗斯、加拿大、黎巴嫩、也门、索马里、巴西、阿根廷等多个国家。“他们都很配合防疫工作和健康管理,就算有个别人对政策理解有偏差,只要耐心解释都会配合。”
就在记者采访期间,有一名在建设街辖内酒店进行集中医学观察的多哥籍人士,表示肚子不舒服希望就医。街道马上协调一辆专车将其送院就医,经检查并无大碍。
建设街党工委副书记罗冬英介绍,在做好原来社区防控工作的基础上,街道通过建立服务机制、强化人员配备、夯实保障基础和提供柔性服务等措施,统筹推进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和外籍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结合街区特点,建立暖心服务机制和指引,组成“暖爱十个一”专班,组建心理干预和志愿服务两支队伍。特别是考虑到语言不通带来的不便,由熟悉外语的工作人员建立外籍人士微信交流平台提供心理疏导、咨询援助等服务,纾解健康观察所可能产生的烦恼。通过“三人小组”发放外语慰问信、防疫健康指引、温馨提示等。派发内含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的暖心包,每日定时配送社区保健医生推荐的爱心水果。派发毽子等便携健身物品,方便在室内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廖靖文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陈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