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每年1000多具无主尸体 财政投入500万善后
广州市殡仪馆门口,无人认领尸体公告栏每十天就会更新一次。南都记者 林宏贤 摄
在广州殡仪馆大门外的公告栏,有一块区域专门张贴无人认领尸体的公告,上面贴有近30具无人认领的遗体信息,有图片、也有身高、各种身体特征等。
这些信息,每10天就会更新一次。
然而,在广州殡仪馆每年处理的3万多具遗体中,每年依然有1000多具尸体无人认领。为了让这些无主尸体得到妥善处理,广州市连续多年来每年都由公共财政投入500万元。
清明前夕,南都记者走进位于广州天河区银河园的广州市殡仪馆,了解这些“沉睡”的无主尸体背后的故事。
她们为无主尸千里寻亲
在广州殡仪馆工作了15年的阿坚,从2006年开始负责无人认领尸体的处理工作。她还有两名同事。她们都是女性,“无人认领尸体的状况有很多,必须考虑有经验、比较耐心、能沟通的人,来担任这项工作。”
广州殡仪馆每年接收到的无人认领尸体平均在1000多具,其中约有1/4属于身份不详、找不到家属认领,其他的还有相当部分则是因为各种原因而迟迟没有家人前来处理,遗体只能超期存放在殡仪馆。
按照相关规定,无人认领尸体自公告之日起60天内仍无人认领的,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只需发出通知,达到告知目的即可。但在现实中,阿坚她们做的远不止这些。
“我记得有一个死者来自四川一个很偏远的贫困山村,整个村里也没有几台电话,我们先是找了很久,打到他们村里一个村民家里,让他帮忙通知死者的家属,可是死者家里只剩一个老母亲,口音又很重,我们只能让人帮忙转达”,阿坚说,她们一遍遍地联系、沟通,做了各种努力,可是因为太远、家庭困难等各种原因,家属还是通过村里人寄来了委托书。
也有的是因为家人不接受亲人离世的现实,迟迟不愿面对,不来办理后事的。阿坚回忆,2008年,一具无名尸体在流溪河被打捞后送到殡仪馆,经过D N A鉴定,确认死者是白云区一名30多岁的男性,可是家属不愿接受这个事实,也不来办理后事。
眼看着60天的认领公告快到期,阿坚决定亲自上门去做工作。
“那是一个自建多年的简陋楼房,家里有一位老母亲,还有死者与妻子离异后的2名幼子。”死者正值壮年,又是家中的顶梁柱,他的突然离世对老母亲打击太大。
阿坚开始跟死者的母亲聊家常,耐心相劝,一方面让老人家要相信科学的鉴定,又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劝说,“不要让他们长大了连一个拜祭的地方都没有”。老人听后慢慢地接受了,也终于答应到殡仪馆认领尸体,办理后事。阿坚随后又帮他们办理了困难群众殡葬服务的减免。
财政投入500万保证死者尊严
尽管是无人认领的尸体,广州殡仪馆的处理程序也与正常业务一样。在将尸体包裹之后,会连同其穿过的衣服一起火化,每一具尸体从接收时都有编号和业务单据,最终每具骨灰也会被收集到骨灰袋中,再送往寄存,尽量保证对死者的尊重。
据悉,为了让这些无主尸体能得到妥善处理,广州市连续多年来每年都由公共财政投入500万元,为这些无主尸体的善后“埋单”。
此外,有关负责人也表示,近年来,随着程序规范,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配合度越来越高,对于无人认领尸体的工作处理也在日渐顺畅,特别是2008年之后,接收遗体必须凭死亡证接运,死亡证上的死者信息也被积极利用,对于无主尸体的认领起到很大帮助。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