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增两出岛隧道

23.06.2014  09:31

  信息时报讯 (记者 田桂丹) 大学城已建成10年,规划拟将其升级为“创新之城”。记者昨日从广州市规划局了解到,大学城最新规划方案已获审议通过:将增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以满足各高校未来10年的发展需求,将可以容纳的大学城在校学生数量从目前的15万提高到18万。新增建筑面积主要用于完善配套,将为大学城至少1/3教师新建公租房,并新建广东文化馆、大学城文化艺术中心,岭南音乐博物馆和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国家档案馆等重点项目。

  新增建筑可多容纳3万学生

  大学城建成至今已经10年,科研配套设施不足、没有孵化出高新科技企业、对内对外交通不便等不足之处逐渐显现。2012年广州市政府通过了《实施大学城提升计划工作方案》,确定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大学城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创新之城”。为此,规划提出,将在三个方面对大学城进行升级:功能方面,将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创新环境,积极发展与高教紧密结合的科研、学术交流等功能;而交通方面,将进一步加强岛内和岛外的交通联系,打通和海珠生态城、广州中心区的联系;配套方面,将新增生活配套设施,提升学生住校教师的生活质量。

  此次规划提出在维持大学城用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整体容积率,新增60万建筑面积以满足各高校未来10年的发展需求,将可以容纳的大学城在校学生数量从目前的15万提高到18万。

  新入驻大学城的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大学城中轴线北段的广东文化馆、大学城文化艺术中心,中心湖地区的岭南音乐博物馆、大学城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中轴线南段的国际科技合作中心,最后还有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国家档案馆。

  为至少1/3教师解决居住问题

  10年前,大学城规划之初,只有学生宿舍和教学设施,没有考虑到教师的住宿和生活,本次规划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专门在大学城内部规划了大量的高校教师公租房,至少可以解决大学城1/3的教师居住问题。

  规划提出,根据大学城各高校的规划,高校老师数量约为2万人,据估计其中1/3需要在大学城内安排,约为6700人,按照教师公租房每人平均50平方米1套的标准,需要在大学城内安排的教师公租房建筑面积约为34万平方米。

  这34万平方米的教师公租房将通过三种方式解决:大学城各高校现有教师公租房13.7万平方米;大学城公共设施共享区可提供15.4万平方米(约3080套);各高校上报拟新建公租房面积6.98万平方米,目前广外、广中医、广工、广美等4所高校提出了校内拟建公租房的计划;以上三项合计拟建公租房面积达到36.1万平方米,可满足34万平方米的需求。

  此外大学城小谷围岛南岸的创新城起步区还可以提供保障房项目可提供约5200套,其中部分供给大学城高校教师使用。

  增游泳场等设施10处

  60万平方米的新增建筑面积中,分配给已经入驻的10所高校各自建设的为43万平方米,主要让各高校自己建设教师公租房、学生宿舍、教学楼、饭堂等配套项目;由政府通过大学城建筑指挥部建设的为1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各种科研、商业、学术交流中心、文化及公服设施等项目。

  在新增学生和教师公租房的同时,规划也同时为师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配套公共服务,新增游泳场、游客接待中心、博物馆等地区级公共服务设施10处;新增10处邻里中心,新增各种居住区级公服设施53处。

  规划还提出建设综合管沟系统、分质供水系统、雨水资源生态利用、防灾安全保障体系、能源保障体系,在中大北侧新增地下式分布式能源站为广州结算中心服务,新增生活垃圾转运站1座,新增垃圾分拣中心1座,合建厨余垃圾处理站,用地面积4995平方米。

  文物保护方面,规划范围内落实不可移动文物共39处,对推荐历史建筑线索63处,全部位于4条大学城保留村内,规划提出对其予以保留并加强保护利用,可用于公共活动、文化展览或参观游览等公共用途,避免进行商业开发等经营性活动。

  新增有轨电车和出岛隧道

  此次规划也提出对大学城交通体系进行整体提升,提出实现30分钟到达天河、海珠、番禺等组团中心。

  对外交通方面,现状有4条道路:南沙港快线、官洲隧道、赤坎桥、小洲桥(现正在加固),在建1条新化快速(已完成番禺区境内全部征地拆迁工作),规划新增了两条隧道:洛溪岛隧道、新造隧道。

  公共交通方面,此次规划提出加强换乘枢纽建设,新增4座综合换乘枢纽,新增全长14公里的新型有轨电车,新增5条校园内部公交环线。

  规划还提出构建大学城97.4公里慢行道,包括完善慢行交通设施,规划公共自行车租赁点78个;完善立体过街设施,中环路规划14座人行天桥,外环路16座人行天桥,所有过街设施均采用平滑坡道,方便行人和自行车通行;完善平面过街安全设计,在过街路段设置减速段坡,设立警示牌、信号灯、交通标线、过街安全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