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招考民办学校压轴 追名校连赶三天家长叫苦(图)

30.06.2014  05:13

  昨日,在育才实验学校考点,一考生在家长的陪伴下等待进入考场。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摄

  昨日,广州市内各民办初中接力“小升初”招生,数万名小六生奔赴各校,竞争为数不多的民校入学资格。这些考生中,有不少是前两天参加外国语学校招生落选的学生。一连赶考三天,对家长考生都是一种挑战,有家长在采访中谈及孩子的备考经历,忍不住落泪称孩子太辛苦。根据安排,今年是民校最后一年笔试招生,从明年起,所有学校的小升初均通过面谈招生,数万小学生赶考这样蔚为壮观的景象或是最后一次了。

  新快报记者 黄婷

  不到6时起床赶考 家长心疼

  为了规范小升初招生,今年广州市教育局首次对市属外国语学校、区属外国语学校及民办初中学校的招生时间做了规定,三类学校依次安排一天招生。招生时间不“打架”,为学生创造机会,而部分落选外校面谈的学生则直接开启了“考试模式”,一连赶考三天。

  在育才实验中学,来自越秀区的小林同学就是其中一位。其母陈女士告诉新快报记者,第一天孩子参加了市外国语学校面谈,结果以3分之差落选,而在第二天越秀外国语学校面谈中,由于不能提前看到试卷,孩子有些紧张没发挥好,“我们从五年级暑假开始备考小升初,已经准备了这么多,不可能中途放弃,所以继续考。

  谈起孩子的赶考经过,陈女士眼圈开始发红,“连续三天都是6点不到就起床,孩子太辛苦了。

  连考三天学生不在少数

  记者采访获悉,像小林同学这样,一连考三天的学生还不在少数。

  今年外国语学校首次面谈,按照1:3的面谈比例,全市11所外国语学校招生2000余人,约有7000名学生参加面谈。而根据前两年的统计,广州市每年的民校小升初会吸引三分之一的毕业生约4万人参加,而今年又新增华师附中初中、黄埔军校纪念中学等多所民办初中,初步估算,今年参加小升初招生考试的学生或达到5万人。

  特写

  为考上好中学 一年花了6万元

  为了能考上不错的初中,不少孩子都会选择上培训班,这在家长圈里已经是“通用模式”。昨日,新快报记者在采访中也特别做了一项调查,发现有的学生从上小学开始就一路上补习班,有些学生则会选择在最后一年“冲刺”,不管哪种方式,花费基本以万元为单位。

  徐女士的孩子就读于东风东路小学,为了能上一所不错的初中,从四年级开始,她就开始送孩子去上补习班。到了六年级,更加不敢掉以轻心,有时甚至请假在课外补习,采取一对一的模式,每节课300块,语数英三科,一次补全要900元,“为了孩子,我们在六年级一年,花了不下6万元。

  “前天孩子参加了中大附中的考试,但却不理想。”徐女士告诉记者,考试语文科目只占了220分总分中的20分,但孩子却说“简直要考死了”,“她主要败在了作文上,作文要求学生在26个字母A到Z中,任选除了题目举例所用的A和E外任何一个字母进行想象描写。

  孩子最终能不能上民校,徐女士说经过几场考试已经看淡了,“我们也不是心疼钱,就是不想给孩子压力。

  有人为孩子花高价上补习班,也有家长不远千里奔走为娃“练兵”。昨日在广外外校,家住肇庆的胡女士早早订好酒店,驱车赶往广州送儿赶考,“我们在网上下载了广州这边的模拟题资料,主要还是来锻炼下孩子,7月4日还要考本地的学校。

  探讨

  面谈vs笔试

  尖子生家长多支持考试

  今年外国语学校首次试水面谈招生,明年起民校小升初也要取消考试,到底是面谈好还是考试好?考生、家长最有发言权。昨日,记者特别做了一番小调查,结果令人意外,超七成家长支持考试,而不少既参加了面谈也参加了考试的学生,则更倾向接受考试。

  学生:对于面谈,不知道要准备什么

  “还是考试好,我能正常发挥。”昨日,来自花都四小的小陈同学谈及自己参加花都区秀全外国语学校的面谈经历,称更喜欢考试。她告诉记者,之前以为面谈是用英文和考官对话,结果发现是老师一面播放录音,一面要求作答,“听完录音要求在2秒内作答,我超过了时间,成绩不理想”。

  在育才实验中学,受访中不少学生称更习惯于笔试这种方式,认为笔试比面谈简单。对于面谈,不少学生表示不知道要准备什么。

  有人反对,就有人支持,在前一天的西关外国语学校面谈中,来自林凤娥小学的胡梦遥考了97分的高分,走出考场后她开心地称,“面谈要都这么简单,那还是面谈好。

  家长:面谈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对家长来说,不管面谈还是考试,公平是第一原则,其次为少给孩子压力。

  昨日,记者随机采访十余名家长。有人认为面谈中,考官给孩子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内向的孩子容易紧张,很可能就发挥不出应有水平;也有家长认为,面谈就是聊聊天,并不会有很大压力。

  采访中,约七成家长依然认为笔试比面谈好,有趣的是,认为笔试比面谈更好的家长,子女多属于成绩优异的尖子生。

  家长林女士认为,面谈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还可能产生不公平。但也有家长反驳,比如体育西小学家长喻爸爸就认为,面谈能够更好地体现孩子的综合素质、锻炼孩子的胆量,不至于一头扎进书本里。

  反思

  优质资源有限 还是家长要求太高?

  “小升初”吸引数万学生考试,阵势不输高考,对此现象,公众家长给出的解释多是“教育资源不均”、“公办学校不如民办学校”。对于这样的说法,越秀区教育局的有关负责人并不认同,其表示,现在对于户籍学生来说,公办学校学位是充足的;且随着名校集团战略、学区联动互助机制、教师优化配置等举措的实施,区域校际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家长们完全没必要“”到某一所民办学校。

  为遏制学生民校赶考热,减轻学生负担,广州市教育局也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如2016年实施的高中指标到校、目前逐步推进的教师区域内流动制度、取消小升初考试等等。

  究竟是优质教育资源太少,还是家长要求太高?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在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上的确做出了极大努力,也见到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家长们对所谓“”学校的传统观念和认识,这些措施的效果要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会有一个滞后效应,需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