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多 家长应该如何处理?
近日,广州一名3岁女童发烧40℃被拒诊的消息引发人们关注。羊城近来天气炎热,引起不少儿童感冒发烧,不少家长吐槽自己有过孩子半夜发烧后直奔医院的经历。专家提醒,儿童发烧后病情变化很迅速也很复杂,第一要务是在最快时间将体温降下来、控制住。由于医院经常人满为患,家长也要了解一些孩子发烧相关常识,并在家中常备一些退烧药物,以便应对突发情况。
感冒发烧不一定要先吃药
大部分儿童发烧是由于病原菌引起的,当这些病原菌侵入机体后,机体的防御系统会作出各种保护机体的反应,来抵御病原菌,发烧就是其中的一种抵御反应。病毒感冒、幼儿急疹、麻疹等疾病,最初的症状大多是从发烧开始的。
据了解,广州市儿童医院近来的门诊量剧增,急诊科更是爆满,患儿主要是发烧。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天气炎热,患儿喝水少,身体脱水引起高热;二是由于天气热,不少家庭整晚使用空调,而幼儿的体温调节原本不好,一冷一热,容易着凉引起感冒发烧。
孩子发烧后,很多家长也跟着“发烧”,着急得不行,马上给孩子用退烧药。据了解,在儿科经常出现医生、护士被打事件,在这些暴力事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宝宝的烧没有被及时退下来,家长着急,才跟医生、护士起冲突。
家长担心发烧烧坏宝宝,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求医生一味地给宝宝退烧,这并非理智之举。北京和睦家医院药剂师冀连梅表示,宝宝发烧,很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吃药,其实这是错误的。使用退烧药只是缓解发烧的症状,不能清除引起发烧的感染。比如,普通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发烧,吃退烧药就能退烧,但几小时后体温可能会再次升高,这是正常现象,反复高热3-5天很常见,退烧药并不能杀死引起感冒的病毒。
据冀连梅介绍,通常情况下,腋下温度超过37.2℃,耳温超过37.8℃,口腔温度超过37.5℃,肛门温度超过38℃定义为发烧。腋温37.3℃~38℃为低热,38℃~39℃属于中度发热,39℃~40℃属于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
广东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孙云霞表示,家长可以38.5℃为分界线进行判断,当宝宝体温超过38.5℃,家长就需要立刻给宝宝用上退烧药;38.5℃以下时,宝宝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好,玩耍等活动不受影响的话,可优先选择物理降温。
专家还建议,家长在宝宝发烧以后要及时监测体温,不要等到宝宝体温升到39℃才吃药。这是因为药物发生效果需要一段时间,38.5℃时吃药能避免宝宝出现39℃以上的高热。如果宝宝吃药以后仍无法退烧,建议送往医院确定是否有其他合并感染。而6个月以下小儿高热时,应及时就医,不宜在家服退热药。
发烧38.5℃以下首选物理降温
“孩子一发烧,家长就急着带孩子上医院,有的家长一个晚上带孩子跑四趟急诊。”有儿科医生表示,实际上去医院不是最主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发烧的患儿来讲,最重要的是护理,发烧38.5℃以下首选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洗温水澡,通过洗澡的方式达到全身散热的目的。给宝宝洗澡时,建议使用的水温是35℃~37℃,洗完澡后,要擦干再抱出浴室。另一种方法是用温湿的毛巾给宝宝擦身体,毛巾的温度最好控制在37℃左右,用温湿毛巾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下和四肢等。而酒精擦身降温的方法比较危险,现在基本不建议使用这种方法,因为用酒精擦身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容量下降,家长掌握不好很容易令患儿休克。
据了解,与上述着急“发烧”的家长不同,很多年轻的家长信奉西方育儿方式,宝宝发烧后坚持不用退烧药,只用物理降温靠免疫力挺过去。对此,知名儿科医生崔玉涛指出,虽然宝宝发烧不一定是坏事,但由于6岁以内的宝宝大脑本身不成熟,体温过高容易导致高热惊厥。
据介绍,高热惊厥引起的窒息、缺氧会导致大脑损伤,还有可能出现呕吐造成的窒息,把舌头咬破等情况。如果宝宝发烧达到39℃以上,大脑被刺激而出现高热惊厥的可能性比较大。
此外,有的家长以为给孩子“捂”出一身汗,体温会下降,其实恰恰相反。专家提醒,发烧的患儿千万不能“捂”,越“捂”体温越高。孩子发烧后,应第一时间解开患儿的衣服来散热。同时,要多给患儿喝水,以免因为高热造成脱水。
做足措施预防手足口病
■链接
今年广州市手足口病疫情不仅高峰提前一个月,而且发病例数持续高企,6月11日的数据显示,病例数已经超过4万例。专家提醒,应注意让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
“手足口病好发于夏秋季节,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期症状,多数患儿突然起病。一般发病前1~2天或发病同时出现发热,部分患儿早期有轻度的咽痛、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症状。”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儿科医生朱玲玲介绍说。
朱玲玲表示,病毒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由于口腔疱疹引起的疼痛,患儿常常流口水、不肯进食。手足部的皮疹一般不出现明显的瘙痒,皮疹通常在1周内消退,消退后不会留下疤痕及色素沉着。病毒亦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可导致爆发性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等。
需要家长特别关注的是,有些手足口病孩子的皮疹不仅出现在手足口部,在膝、肘、肩关节也会出现大面积皮疹,家长不要忽视观察,误当一般性皮疹处理。手足口病患儿中,还有一类在手、足、肛门周围不出皮疹,但主要在口腔内出现较多疱疹,也应密切关注病情进展,如出现高热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治疗。
据朱玲玲介绍,目前针对手足口病,中药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其余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处理。“发热时采用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时可口服退热药;口腔疱疹可用淡盐水漱口或擦洗口腔以保持口腔清洁;手足疱疹可以外涂龙胆紫药水,手足丘疹可以外涂炉甘石洗剂。”
“手足口病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朱玲玲提醒家长,在疾病高发期,孩子在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洗手,不要喝生水、吃生冷或煎炸油腻的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另外,家长在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同时,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轻症患儿则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患儿居家治疗期间,不要接触其他儿童,家长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西瓜、绿豆及腐竹有较好的清肺胃解热毒的作用,在当下的季节适宜多吃。
广州市疾控中心提醒,预防手足口病需要每位家长及儿童注意个人卫生,勿乱摸、勤洗手最关键。一旦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应用含氯的消毒剂擦洗地面、桌椅、门把以及孩子经常接触的物品。(赵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