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奔小康|大岭山援疆教师陈飞帆:等待10年,援疆支教梦想成真
“有时候忙起来没时间吃午饭,孩子们把营养餐留下来给我,特别感动!”2020年4月份,等待10年的陈飞帆终于踏上援疆支教之旅。在一年多的支教生涯中,她帮助当地学生提高国语水平,巩固当地学校国语教学成果。
陈飞帆是大岭山新风中学历史教师,她结合教材,把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展示出来,让学生了解新疆各民族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牢不可破的内在关系。
等待10年终圆梦
陈飞帆是背包客,援疆支教的梦想,很早就在她的心中生根萌芽。2010年,她自助旅行来到新疆时,被当地优美的风景和淳朴的民风所吸引,也为新疆的教育状况感到忧虑,援疆支教的梦想油然而生。这个梦想,让她足足等待了10年。
“东莞有多轮援疆支教工作,但都没有历史科的教学,一直等到2019年,没有了学科的限制后,我第一时间申请报名,特别珍惜这次支教机会。”为了确保自己被选中,陈飞帆作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是主动向市教育局投简历,二是通过学校层层选拔。
按照计划,2019年底陈飞帆将前往新疆支教,但受疫情影响,直到2020年4月才成行,那正是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刻,4月3日凌晨3点,她毅然决然地出征了。
从学校出发抵达白云国际机场,经过系列疫情防控检查,辗转七个多小时的飞行和近八个小时的车程,次日凌晨两点才抵达图木舒克市,接着按照新疆疫情防控工作隔离14天,方才正式开始援疆教学工作。
“行程难”只是入疆面临的首道关卡,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难题接踵而至。南疆气候极为干燥,尤其秋冬两季,一早醒来鼻子里甚至有血痂。同时沙尘暴、冰雹等恶劣天气也时有发生。
“从宿舍到学校早中晚来回六趟,骑行18公里左右。我们离沙漠只有10公里左右,沙尘暴说来就来,漫天飞扬的沙尘扑面而来,眼睑、鼻孔、头发、甚至嘴里都钻进沙粒尘土。”陈飞帆说,冬天下雪结冰,路面打滑难行,稍不留心就连人带车摔倒在地。
在援疆的日子里,陈飞帆还亲历了一场5.2级地震,工作和生活中遇上震级小的地震更是常有的事。
提升巩固学生国语水平
虽然面临诸多现实困难的考验,但走进课堂,孩子们清澈明亮、琥珀色眼睛,露出对知识的渴望,消融了她所有的辛苦。
“孩子们非常有礼貌,见到老师就问好致敬。但他们小学没接受国语教育,国语水平较差,七年级的学生,深一点的历史课知识都接受不了。”陈飞帆告诉记者,因为孩子们国语基础太差,历史课上注重国语基础教学,通过带读、趣味视频和讲故事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国语水平。
每天的第九节课,陈飞帆都对国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面对面国语教学辅导。从带读字词、纠正发音到督促背诵、跟进默写,她帮助孩子们巩固当天所学的国语知识。在她细致的辅导下,基础最薄弱的学生,能够以接近标准的国语读音背诵《陋室铭》。
与此同时,陈飞帆还参与了三师教育系统开展的“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对学校分配四名民族学生进行爱心帮扶,通过课间的交流谈心,关心了解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尽己所能帮助孩子们解决困难。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升当地教学质量,为受援学校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是陈飞帆思考的问题。
她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引领、主持教学研究,以及参与“青蓝工程”,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示范课引领、专题讲座培训等系列方式,手把手的指导和引领两位青年教师,帮助两位徒弟成长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
一次援疆行,一世援疆情。“孩子们亲切地称我为‘飞飞老师’,在工作繁忙而没能赶上午餐的时间,还收到了来自孩子们送的牛奶和面包。”今年7月份,陈飞帆将结束援疆支教工作。她说,孩子们美丽的笑脸,会永远烙印在心中。
文字:吴金华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