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2000年广东体育发展概况

03.08.2015  11:4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省体育工作得到大力的推动。1979—2000年间历届省委、省政府均重视体育工作。1985年1月,省委召开常委会议研究体育工作。会上提出“广东要对全国体育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1985年2月,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发[1984]20号文件,发展广东体育事业的报告》上报党中央、国务院。1998年7月,广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广东省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这是广东省制定的首部有关体育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在这种背景下,广东省体育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新突破。

1979—2000年,广东体育工作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9年至1991年。广东体育迅速进行了拨乱反正,逐步理顺了各种基本关系。通过解放思想,打破“文化大革命”中禁锢体育界的思想枷锁,澄清长期困扰广东体育发展的一些模糊观念。广东体育开始回到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正确轨道,并不失时机地进行了体育工作重点的转移,“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实现体育腾飞。1982年第九届新德里亚洲运动会,入选中国代表团的广东运动员夺得金牌数位居全国第一,为中国取代日本长达31年的霸主地位,成为亚洲体坛新盟主作出贡献。1984年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在世界综合性体育大赛中亮相的运动会,入选中国代表团的广东运动员曾国强、陈伟强夺得两块举重金牌,为中国在奥运会上实现“”突破作出了贡献。

第二阶段是1992年至2000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广东体育事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1992年11月,全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座谈会在广东中山召开。会议以学习邓小平南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报告,探讨改革为主题。这次会议对90年代广东体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广东体育工作以改革开放总揽全局。在改革开放中以管理、训练、竞赛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革新为重点,促进体育体制从高度集中、形式单一,向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转变,构建以国家办体育为主、社会办体育为辅的体制,把竞争引入运行机制之中。用活政策逐步放权,扩大宏观管理的职能;逐步克服由体委独家包办和事务性太多的弊病,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办体育、管体育、参与体育以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22年间,广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省体委,2000年改为省体育局)相继制定了发展广东体育事业的四个五年计划,并积极付诸实施。广东体育逐步进入“经济发展催生体育人口,体育人口激活群众体育,群众体育促进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培育体育精神,体育精神鼓舞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广东体育事业乘改革开放之风,许多举措敢为人先、勇开先河,为全国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经验、启示和示范。

首创地方性涉外体育新赛制。1978年12月,香港足球总会会长霍英东在广州与广东足协足球协会签署《广东省足球协会、香港足球总会足球赛(简称省港杯足球赛)协议书》。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由中央政府批准的地方性涉外体育新赛制。1979年1月,第一届省港杯足球赛,分别在广州越秀山体育场和香港政府大球场举行。省港杯从1979—2000年,共举办22届44场比赛。这项足球赛事已发展成为粤港两地经济、社会、体育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首次以运动员个人名义命名体育“风格”。1979年9月,第四届全运会召开之前,《体育报》(后改为《中国体育报》),发表长篇通讯《足坛名将容志行》,第一次提出“志行风格”。随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广东各新闻单位都对“志行风格”作了报道。1983年2月,广东足球协会与《足球》报在广州联合举办“容志行告别赛”。这是中国体坛第一次为运动员举行告别赛。

首创由地方市、镇承办洲际和世界级体育赛事。1985年佛山承办世界杯乒乓球锦标赛。1988年东莞石龙镇承办第二十届亚洲举重锦标赛。1992年汕头承办国际拳击邀请赛。1994年东莞承办第七届世界蹼泳锦标赛。1994年肇庆承办首届亚洲龙舟赛。1995年汕头承办世界帆板锦标赛。

首开中国建立体育基金的先河。广东省体育奖励基金会1984年成立。这是国内最先成立的体育奖励基金会。

首创体委和企业联合办运动队。1984年10月,广州市体委采用企业赞助运动队的合作方式,在12支半脱产球队的基础上组建广州足球代表队,开创了企业与体委合办运动队的先河。在合办球队期间,广州白云俱乐部聘请原国家队教练戚务生任主教练,引进外省籍球员,迈出了国内体育人才交流的第一步;率先尝试职业化的管理制度。

首发中国体育彩票。1994年8月,国务院批准广东作为第一批发行中国体育彩票的地方。同年,广东又在全国第一次利用计算机辅助销售第一期中国电脑体育彩票。

首创全国运动会办会新模式。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第一次由一个省(广东)承办。第六届全运会的比赛安排,实行分主赛区和分赛区的模式。第六届全运会突破了前5届全运会主要靠政府行为和行政手段为主的集资模式,走出一条利用市场集资的新路子。第六届全运会首次设立吉祥物、会歌。第六届全运会期间,由广东省体委和省美协联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成就展览》;省政府一连5晚举行盛大文艺晚会;广州市电影公司还举办“迎六运影片汇映”。此外,还有民间自筹自办的各种迎全运画展、书展、花展等。第六届全运会进一步拓展了全运会的功能,把体育运动扩大到新的文化概念和层面,直接为公众带来高级的体育文化享受。

开启国际足联新赛制。1991年11月,广东承办首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这届锦标赛,实行的是国际足联新创立的赛制。

率先探索体育职业化之路。“职业体育”是市场经济发展大环境下,体育产业的必然产物。1993年1月,广州太阳神集团有限公司以股份合作的形式与广州市体委共同成立广州太阳神足球俱乐部。这是中国足坛以法人形式出现的第一个股份制俱乐部。1994年,广州太阳神足球队,获全国足球职业联赛甲级A组的亚军。但由于企业经营俱乐部存在营运机制不成熟的诸多问题,致使广州太阳神足球队,参加职业联赛的成绩一直下滑。至2000年联赛时,该队只获得甲级B组的第十名。广州太阳神足球俱乐部因此解散。广东职业足球也从6支俱乐部队萎缩为1支队。1993年12月,经过三年多的酝酿,东莞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注册的民营职业篮球俱乐部,开启了中国职业篮球的新纪元。是年,广东宏远男子篮球队,获全国篮球乙级联赛冠军,晋升为全国甲级队伍。1996年4月,中国篮球史上第一个正式跨年度的男篮主客场甲级联赛结束,广东宏远队首次参赛获得亚军。东莞是这次联赛12个赛区之一。整个赛季东莞赛区观众共计4.5万人次,门票收入138.5万元。在随后的1997年至2000年的四个赛季中,广东宏远队一直名列前茅。“东莞模式”因此成为了中国职业体育最引人注目的成功模式。广东职业足球、篮球,在探索按市场规律操作的实践中,为日后广东发展职业体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996年9月,国内第一条多功能健身路径(又称多功能全民健身径),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建成,并免费向市民开放。是年,中国首家标准的国际赛车场——珠海国际赛车场,建成了总长度为4300米的中国第一条永久性一级方程式标准赛道,并举办了“1996万宝路中国珠海国际汽车赛”。这是中国赛车运动史上一个里程碑。

全省的群众体育事业在22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1985年国家体委在全国范围开展争创体育先进县活动到2000年止,全省共有53个“全国体育先进县”,14个“全国体育之乡”,18个“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

80年代,在全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领导、协调、监督下,群众体育实行国家办和社会办相结合并以社会化为突破口,调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办体育的积极性,各行业、系统、部门的体育工作,由其主管部门负责,提倡、支持社会团体、集体或个人办群众体育。

90年代,政府对群体工作的领导和投入逐年加强。社会性的群体组织网络初步形成。城乡社区体育指导站和活动点成为群众健身活动的基本阵地,单位作用日趋减弱,社区作用日益增强。家庭和个人体育健身消费日渐成为时尚,广大群众的体育供给意识发生变化,个人体育活动开始由福利型向消费型转变。健身娱乐体育项目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和消费增长,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全民健身服务业的体育经营实体。全省不断从体育彩票收益中提取公益金,加大体育扶贫力度,扶持基层体育场地建设。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较快。创体育先进县、镇、社区活动不断推进。群众体育实施“精品”战略,以点带面,形成特色。

1979—2000年:广东共举办5届全省中学生运动会,参加了6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广东在首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上金牌和奖牌数位居全国第一位,在第五、第六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均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在第七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金牌数和奖牌总数3项第一。广东共举办5届全省大学生运动会,参加6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广东获得团体总分、金牌和奖牌数3项第一。广东大学生参加了第十至二十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共夺得20块金牌。广东参加了4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在第四届全国农运会上,广东夺得17块金牌,金牌数居全国第一位。广东共举办2届全省工人运动会,参加2届全国工人运动会。在第三届全国工运会上,广东奖牌数名列全国第二,团队总分位列全国第三位。广东共举办4届老年人运动会、3届省残疾人运动会,参加5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广东共参加5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95年广东举办了首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95年6月,国务院发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年10月,省政府举行广东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动员大会,对全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进行总动员总部署。同时,成立以省长朱森林为主任的广东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委员会。

到2000年,全省初步建立起组织机构、政策法规、骨干队伍、宣传教育、场地设施、评先创优、竞赛活动、体质监测等八大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全省有2600多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体育人口达到37%。各地级以上市及其下属县(市、区)及19个行业体协和1100多个乡镇成立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加强了对群众体育活动的领导。全省成年人体质总体合格率达8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617名;全省学生中有4068万人次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并全部对外开放,为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了方便。从2000年开始,每年全省举办一届“体育节”。

2000年5月,为检验全民健身一期工程实施效果,全国首次体育大会(非奥运会项目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在浙江宁波举行。广东代表团有122名运动员参加14大项、117小项的比赛,获金牌37块、银牌22块、铜牌22.5块、总分565分,夺得金牌数、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3项第一,并打破1项航海模型世界纪录。

广东竞技体育服从全省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发展全省的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与物质文明服务”,围绕备战“三大运动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亚洲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为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结合形势发展和自身实际进行部署。在广东省优秀运动队中开展了田径、游泳、举重、赛艇、皮划艇、现代五项、自行车、拳击、摔跤、柔道、跆拳道、跳水、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蹦床、击剑、马术(含速度赛马)、射击、射箭、帆板、帆船、激流回旋、篮球、足球、排球(含沙滩排球)、水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曲棍球、手球、棒球、垒球等34个奥运会项目和武术、技巧、蹼泳、棋类(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滑水、航海模型、航空模型、无线电测向、飞机跳伞等9个非奥运会项目的训练。在各个备战“三大运动会”周期,提出切合实际的备战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具体任务和对策措施。

1979—2001年:广东举办了第六至第十届广东省运动会(以下简称省运会)。参加了第四至第九届全运会,并承办了第六届全运会和第九届全运会。参加了第九至第十六届亚运会。参加了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七届奥运会。广东举办、承办和参加以上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都取得显著成绩。

1981—2000年:广东在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举重、技巧、体操、射击、射箭、帆板、赛艇、蹼泳、武术、摔跤、航海模型、航空模型、中国象棋等16个项目世界级比赛中,夺得272块金牌(其中5块奥运会金牌)。此期间,在羽毛球、跳水、技巧、帆板、女子举重、女子赛艇、中国象棋等项目世界级比赛中,广东运动员率先夺冠,成为各该项目的中国首个或首批世界冠军。广东运动员在1979—2001年期间182人次破世界纪录。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