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发布“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及全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市第一个五年规划,意义重大。中共广州市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结合广州实际,就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
1.“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8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1%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万元,进出口总额约1400亿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1358亿元,有效缓解财政负债压力,金融系统更加稳健;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先进制造业稳中提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加速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切实加强,顺利完成行政区划调整,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海港、空港、高铁、地铁、高快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城市综合承载力明显提高;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成效,设立南沙新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创设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城市国际化程度和区域合作水平有新提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公共服务优质化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收入比差距逐步缩小,同德围、金沙洲、登峰街、石井街等重点地区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进展明显,水环境治理稳步推进,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城市环境更加干净整洁;依法治市有序推进,人民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取得新成绩。“十二五”时期,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十三五”时期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十三五”时期,广州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新挑战。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世界经济环境依然复杂,投资贸易规则深刻调整,我市发展面临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为我市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要求我市进一步做强提高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更好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我市市场化程度较高,千年商都底蕴深厚,科教文卫体资源集中,城市环境宜居宜业,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的干事创业氛围浓厚,城市发展态势蓬勃向上。同时,自身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科技创新短板突出,高端人才不足;产业集聚集群集约程度不高,现代服务业比重相对较低,先进制造业新增长点不多,缺乏创新型领军企业;整合全球高端资源要素能力不强,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大交通体系不完善,交通网络亟待健全,交通拥堵问题还比较严重;城市治理精细化品质化水平不高,城中村、出租屋脏乱差等现象仍然突出;城乡发展不平衡,各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还有一部分人生活相对贫困,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艰巨;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领导干部思想作风、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与形势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亟需加强学习提高。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清醒认识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阶段性发展特征,更加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从全球城市体系中找标杆,从国家大战略中找动力,从区域发展中找动力,从全球发展要素配置和国际产业分工中找动力,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坚持顶层设计和切实管用相结合、战略定力和精准发力相结合、统筹兼顾和重点突破相结合、长远谋划和及时见效相结合,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形成创新点、找到平衡点,科学谋划、务实做好我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努力为全国全省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3.“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坚持稳中求进,突出价值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加快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国家创新中心城市,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和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和生活服务便利化,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绿色生态美丽广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进民生福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动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走在前列。
4.“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促进共建共享。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更加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创新驱动。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向价值链创新链高端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必须发扬敢为人先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和改革红利。
——坚持依法治市,维护公平正义。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广州,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扩大开放,推动合作共赢。必须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对接运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深化区域合作,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和国际化程度。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治保证。必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充分发挥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政治保证。
二、“十三五”时期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
5.“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在确保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力争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成效显著,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基本形成。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确立,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成长,创新型中小企业大批涌现,人才强市战略扎实推进,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基本形成,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高新技术企业大幅增加,城市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走在前列。全面完成中央、省委和市委提出的改革任务,发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国家级开发区在改革开放中的先行先试作用,注重体制机制创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成为“一带一路”战略节点城市,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更加活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
——城市环境宜居宜业。海港、空港、铁路港、高速公路港、信息港更具规模,一江两岸三带城市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交通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一个新台阶,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和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全面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和生活服务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品质化,社会诚信体系基本建立,平安广州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基本建成,清洁能源普及应用广泛,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达标,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达42.5%。
——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中心镇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乡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城乡产业发展更加融合,城乡公共服务更加均等,扶贫脱贫任务高标准完成,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
——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城市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
6.“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
——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全市发展的核心位置,坚持价值创新引领,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完善创新生态环境,积极培育城市创新文化,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切换、从跟随式发展向引领型发展转变,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
——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城市硬实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城市软实力,提升城市发展的整体效能。
——绿色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广州。
——开放发展。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开放发展不动摇,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协调推进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对标世界先进城市,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
——共享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包容发展,推进男女平等,维护公平正义,使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新常态下我市发展的根本遵循。必须把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引领广州发展迈上新征程。
三、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
以价值创新为引领,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发展新空间承载发展新产业,以发展新产业增强发展新动力,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环境,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提升广州核心竞争力。
7.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珠三角全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实施多规合一,加强各组团之间的互联互通、生态隔离和组团内部的集约高效,加快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空间格局,建设网络城市。
重点建设三大战略枢纽。三大战略枢纽包括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是广州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有力支撑。立足南沙新区、广州港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加快南沙新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发建设,升级改造黄埔临港经济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海洋经济。立足白云国际机场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努力建设广州国家航空经济示范区。立足广州高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科学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民营科技园等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发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广州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的创新引领作用,打造国际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经济。
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实施珠江沿岸整体规划,构筑独具特色的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保护规划江心岛,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提升环境品质。提升珠江沿岸经济带,加快推进沿岸产业转型升级,以珠江为纽带串联沿岸重点发展功能区,推进珠江沿岸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提升珠江沿岸创新带,完善科技创新配套服务,引领区域创新沿江带状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创业。提升珠江沿岸生态景观带,打造以长堤为核心的历史景观,完善堤岸、桥、树、天际线等要素在内的城市景观,建设高品质生态文化旅游岸线。优化流溪河、增江两岸规划建设,依法整治违法建设和污染排放,凸显岭南山水景观风貌。
形成多点支撑格局。加强区域统筹规划和发展协调,按照产城融合、能级提升的要求,促进区域产业科学合理布局。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优先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现代服务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建设中心商务区、中心技术区、中心创新区,重点打造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国际金融城、珠江新城融合发展的黄金三角区。优化国家级开发区体制机制,提升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增城开发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的建设水平。推进天河智慧城、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北站商务区、国际创新城、白鹅潭经济圈、白云新城、北京路文化旅游核心区、新中轴线南段商务区等功能区开发建设,形成多点支撑、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
高水平规划建设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对标国际先进创新区域,促进互联网创新要素集聚,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形成广州科技进步新引擎。重点引进一批互联网总部企业,培育一批本土互联网经济领军企业,建设互联网领军企业总部基地,带动互联网企业集聚集群发展。推动互联网人才集聚和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互联网企业在竞争合作中加速成长。发展各种形式的互联网众创空间和孵化基地,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营造互联网创新发展良好生态环境。
8.聚焦三中心一体系建设。着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广州作为珠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做强省会城市、做实华南区域中心、做大国际国内影响力。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实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行动计划,建设全要素型航运中心。加快整治珠江两岸码头,推动散货逐步从中心城区向外围转移。加快集装箱运输网络建设,加快发展航运交易、航运经纪、航运法律服务、邮轮游艇、船舶租赁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加快建设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国际中转中心,建设国际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扩大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服务辐射面。发挥海事海商司法中心作用,支持广州海事法院建设。推进珠江口及泛珠三角港口协同发展,加快无水港建设。大力推进黄埔港转型升级,打造临港总部经济和港航服务业集聚区。实施航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发展航空制造、航空物流、飞机租赁、航空维修、航空服务等临空产业和航空产业。开展第二机场规划选址。完善集疏运体系,发展江海、公水、铁水、海空、空铁多式联运,推动海港、空港、铁路港联动发展。完善提升电子口岸平台功能,加快单一窗口、“三互”建设,逐步完善大通关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南沙打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创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港口城市和地区联盟、空港联盟,提升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影响力。
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强化国家物流标准化示范城市、国家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地位,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物流体系建设,建设亚太航空货运物流中心,打造国际物流枢纽城市。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转型升级,优化布局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基地,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节点布局,统筹建设物流仓配基地,建设一批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形成网络型物流基础设施体系。鼓励生产企业和商贸企业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大力发展国际物流、空港物流、保税物流、城乡物流、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冷链物流,培育和壮大一批骨干物流企业。规划建设综合服务功能强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服务中心,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做大做强广州物流交易所,提高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服务水平,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提升物流服务、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运作水平。
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主动适应和对接国际投资贸易新规则,积极运用新的商业模式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优化提升商业规划布局,加快天河路商圈、北京路、上下九路、万博商圈等大型商贸集聚区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和贸易融合,实现千年商都向现代商都跃升。积极开展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支持离岸贸易、大宗商品交易、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业务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设亚太电子商务中心。支持广交会做大做强,发展壮大会展产业链,完善琶洲会展综合配套服务,引进扶持专业品牌展会,高水平建设会展之都和国际采购中心。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巩固提升传统服务贸易,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外包。完善大宗商品交易价格指数发布功能及影响力,提升有色金属、塑料、木材等交易平台功能,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基地和综合能源交易中心。
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实施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行动计划,鼓励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重点建设国际金融城、南沙现代金融服务区、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等功能区,加快广州民间金融街、广州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区、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等特色金融集聚区建设。做大做强传统金融机构,大力引进新型金融机构,支持本土银行发展壮大,鼓励在穗银行创新发展,支持组建民营银行。加快金融交易中心、资产交易中心、电力交易中心、融资租赁交易平台建设,支持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碳排放权交易所、广州航运交易所建设,设立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建设商品清算中心,发展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引导一批优质企业上市。大力培育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境外股权投资、产业金融、消费金融、科技金融、知识产权金融、航运金融、航空金融、海洋金融和跨境金融等新业态,发展壮大总部金融、国际金融、民间金融和农村金融。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推动股权市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大力发展债券市场融资。加快发展保险业,促进保险业集群创新发展。探索推进金融国际化,争取更多金融创新政策在广州先行先试。发展普惠金融。健全风险防范工作机制,打击非法集资活动,确保金融安全稳定运行,形成良好金融生态。
9.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全面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系统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坚持市场导向,打破路径依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实施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推进创新型标杆企业示范工程,发展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形成一批创新集群。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推动大型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培育大批科技服务机构和企业,成为新制度、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先行地。
加强创新载体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建设以广州高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科学城、民营科技园、智慧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南沙明珠科技城等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走廊。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加快建设各类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全孵化链条。努力建设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基础平台,积极参与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企业和大专院校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建设各类研发创新平台,构建非营利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网络,形成面向企业的有效开放机制。加快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华南生物医药研究院、清华大学珠三角研究院、广州智慧城市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挥广州校地协同创新联盟的作用,大力推动政产学研合作,鼓励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大学和科研院所加强基础研究。
高标准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坚持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引进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培育高成长创新型企业。深化与新加坡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等领域合作,打造中新合作新标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成为知识密集型产业集聚区、创新要素集聚区和国际创新合作平台。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建立市场和应用导向的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建立广州科技报告制度和创新调查制度,探索发布广州创新指数。实施财政科技经费倍增计划,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大力推动科技与金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和仲裁院的建设。办好中国创新科技成果交易会,推进院士工作站和学会科技服务站建设,提高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强国际创新合作,鼓励跨国公司来穗设立研发总部或研发中心,大力引进国际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人才在穗合作设立分支机构或新型研发机构,参与全球科技项目研发攻关,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国际化科技创新节点城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提升政府科技创新服务管理能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10.加快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质量强市,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努力建设若干在全球、全国排在前列、叫得响的项目或产业。
优质高效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城市高端服务功能,建设华南地区服务中心。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剥离,加快发展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商贸会展、检验检测、工业和建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实施总部经济发展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本土总部企业,吸引更多企业在广州设立总部、区域总部、跨国运营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共享服务中心。推进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旅游业提质增效,支持重点旅游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和国际旅游目的地、集散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活跃体育市场,支持举办广州马拉松、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支持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水上运动等优势体育项目发展,支持各类体育俱乐部发展,建设体育名城。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平台经济,促进批发零售业和电子商务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拓展信息、文体娱乐、教育培训、家庭服务、养老等产业。加快发展健康产业,建设健康医疗产业聚集区。发挥房地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省有关要求,实施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优化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与健康、能源及环保装备、轨道交通、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与卫星应用、都市消费工业等先进制造业,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内生性较强的产业集群,构建更加厚实的产业支撑体系。
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现代种业、观光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电商等产业。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可溯源监管体系,强化粮食流通市场监管,确保米袋子、菜篮子安全供给。强化农业支撑保障体系,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健全支农惠农长效机制。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构建陆海协调、人海和谐的海洋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做强现代海上航运物流,升级海洋船舶工业,拓展军用舰艇、钻井平台、水下机器人等领域。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建设国家级海洋科研基地和技术中心,搭建一站式产学研海洋科技综合服务平台。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业,加大工业技改力度,推广应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支持企业优化提升产品和服务。加强产业集群共性技术攻关和创新平台建设,为企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推动传统专业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提升市场交易、信息化应用、产业联动、物流服务水平,加快向现代展贸交易中心发展。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壮大一批建筑业龙头企业。
加快建设质量强市。开展质量强市行动,严格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强标准研制和实施,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积极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快建设公共检验检测与认证平台,打造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实施品牌战略,鼓励自主品牌做大做强,支持企业培育国际品牌。
11.拓展网络经济新空间。抓住信息技术革命新机遇,大力发展高效安全的网络经济,建设枢纽型国际化信息港,推进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提高智慧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慧城市统筹规划,推进智慧城市相关技术攻关,建设一批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推行智慧应用体系,构建智慧城市运行体系。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立自主可靠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光网城市建设,扩容升级互联网骨干网、城域网和国际出入口带宽。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加快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4G网络,积极布局5G网络。深入开展三网融合建设,加快建设无线宽带城市,实现城乡重要区域和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全覆盖。促进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的广泛应用。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对接国家和省“互联网+”战略,推动互联网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网络化协同制造。开展协同创新,争取突破高性能芯片、卫星导航、高端光电、新一代显示、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汽车电子、光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新型物流、现代农业等新业态和服务模式。推进互联网与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文化、交通、旅游、生态环保、能源管理、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大力支持互联网创新创业,完善电子政务体系,提升惠民服务水平。
强化大数据发展应用。实施大数据战略,建设国家大数据研究中心,努力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构建全国领先的分享经济。打破数据孤岛,建立全市互联共享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和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实现政府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鼓励企业强化大数据应用,建立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和大数据交易中心,推动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中国电信亚太信息引擎、中国联通国家数据中心等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建成面向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云计算公共平台和大数据处理中心,培育一批大数据和云计算领军企业,形成大数据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测评估、联合监管和协调机制,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密水平。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强安全保密防护工作。建设政务信息安全监管平台,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完善网络信用体系。鼓励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发展信息安全产业。
12.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政府自身改革带动重要领域改革攻坚,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建设公开透明法治政府。优化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建设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信息共享平台,切实提高政务能力,增强行政效能。完善便捷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按照市场化、证券化、社会化、国际化方向,推动国资国企深化改革。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集团公司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积极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形式入股非国有企业。消除对非公有制主体的差别待遇和各种隐性壁垒,完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机制。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医疗、教育、养老、社区建设等公共服务领域,重点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建立重大项目面向民间投资招标长效机制。鼓励民营企业以股权、知识产权等非货币方式扩大投资。培育大批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创业家,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为企业家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加强价格监管工作。支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加快发展,推进产权交易、期货交易、知识产权交易、能源交易等平台建设。完善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机制,在更多领域提升广州价格指数的影响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序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发展技术市场,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资本化、产业化。推进广州发电、配售电体制改革试点。落实省、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深化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制定市、区两级政府事权清单,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健全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健全全口径预决算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完善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和债务风险防控、预警机制。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对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清单、政府监管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资决策、管理与监督机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推进公共资源开发利用竞争性配置,积极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发展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应的各类基金。
四、坚持协调发展,着力优化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高水平规划建设管理,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同步优化城市硬件和软件环境,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新空间。
13.提升大交通综合枢纽地位。科学布局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国际空港、海港、国家铁路主枢纽功能。大力推进南沙港区四期、通用码头、深水航道拓宽、南沙疏港铁路、国际邮轮母港、国际汽车航运物流枢纽、黄埔疏港道路体系等重大海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白云机场第二航站楼、商务机场等重大空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机场第四、第五跑道和第三航站楼可研、立项工作。加快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和高快速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疏通连接周边城市的路网,重点规划建设京九高铁广州联络线、广河、广湛、广汕等高铁及穗莞深、广佛环线、广清等城际轨道,实施广州火车站场体系改扩建工程,增强广州南站、广州北站、广州新东站地区等枢纽功能,构建广州北站联结白云国际机场的空铁联运综合交通体系,完善以广州为综合交通枢纽中心、贯通粤东粤西、连接北部湾、西南地区、东南地区、长三角等方向的高铁战略通道。完善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快推进新一轮地铁线网、高快速路网建设,优化中心城区交通路网,加快中心城区周边地区的市政道路建设,向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倾斜,打通断头路、瓶颈路,重点加快南沙、增城、从化、花都到中心城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到机场以及机场第二高速等快速通道建设,实现城市重要节点之间便捷化。构建零换乘中心枢纽,加速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各功能板块之间无缝衔接。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大力发展水上交通体系,积极推行和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加强交通组织管理,提高综合交通运行效率。切实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
14.营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城市精细化品质化管理,促进生活服务便利化。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向内街小巷拓展延伸,全面消除卫生死角和管理盲区,提高环卫保洁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城市容貌景观和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健全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机制。持续加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环境整治提升。依法严厉查处违法建设。理顺市、区城市管理和执法关系,发挥镇街、村居主体作用,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推动城市管理和执法融入社区网格管理,构建基础大数据库,推进基础信息数据互融共享,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
15.健全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引导社会成员共同防控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大重点领域和重大社会矛盾化解力度,推进诉前联调工作,深化涉法涉诉信访制度改革,把信访纳入法治轨道。深化平安广州建设,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强化治安重点地区和问题的排查整治,深入开展全民禁毒和反恐斗争,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城市消防体系,全面加强交通、消防、视频和警用航空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造人民满意的平安环境。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建立食品药品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落实食品药品企业生产经营者首负责任制和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加强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切实加强危险化学品、油气管道等管理,实施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安全环保搬迁工程。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完善网架结构,提升电力、能源、交通、生态、信息等城市安全运行保障系统网络化水平。加强海防反走私工作。
16.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前列。
推进社区多元共治。组织开展幸福社区提升计划,健全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支撑的社区治理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健全重大民生决策公众咨询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社区议事平台和协商工作机制,开展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试验区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城市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扶持发展、规范管理社会组织,构建社会组织长效监管体系。健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提升社会工作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完善家庭综合服务质量和项目运营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社工、志愿者联动工作机制。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和农民生产生活社会化服务模式,推广增城区石滩镇下围村建设村民议事厅经验,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完善“两代表一委员”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实现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全覆盖、常态化和制度化。
促进社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来穗人员实有人口动态服务管理,全面实现出租屋规范管理。完善积分入户制度。完善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配套。开展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和来穗人员市民化。健全完善涉外服务管理工作联动机制。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军地协同发展机制,努力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在先进技术、产业产品、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中融入国防需求,增强国防观念,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大力发展人民防空事业,持续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加强和改进城市民族工作,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合理规划布局宗教活动场所,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7.推进城市有序更新。在保护历史风貌和城市肌理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城市更新政策,健全常态化城市更新工作体系,推动城市更新与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环境改善、历史文化保护、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建设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有序推进城中村、旧村成片连片和棚户区更新改造,开展老城社区微改造,完善新城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各类传统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为特色园区和创新型产业用地提供空间。用好国家城乡危房改造政策,积极引进国家政策性资金和社会资本,统筹平衡城市更新项目的经济性和公益性。加强城市更新范围内存量建设用地整备,实现存量用地整备与更新开发联动发展。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强地下管线综合管理。
18.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城乡公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提高镇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开展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中心镇建设,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适度集中居住。深化名镇名村创建活动,实施古村落修缮、保护、利用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着力解决农村历史遗留问题。探索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健全资产收益分配制度。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帮助农民进城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提高农民收入。鼓励社会资本投向“三农”,在农村兴办各项事业。
19.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传承和发扬岭南文化,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软实力,扩大广州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努力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培育世界文化名城。
提高市民素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广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引导人民群众增强国家意识、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推进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发展社会志愿服务。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强化全媒体思维,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健全现代传播体系。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着力推进理论创新,建设理论研究创新平台,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提升思想理论研究和创新水平,增强对改革创新的理论支撑。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建设一批大型城市文化设施,坚持管养结合,推动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利用效益最大化。建设图书馆之城。建设博物馆之城。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大力推动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心从市、区两级向城乡基层社区转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打造文艺精品,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
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支柱性产业。发展壮大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乐、演艺和版权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歌剧事业,办好中国音乐金钟奖等活动,建设音乐之都。发展以版权交易为核心的文化贸易市场,积极实施“互联网+文化”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文化博览、动漫等新兴产业,推进文商旅结合、共融共生发展,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领军型文化企业。
传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务实包容、海纳百川的精神传统,加强革命旧(遗)址、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扶持发展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艺术,加强三雕一彩一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积极研究开发华侨历史文化,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等传统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积极参与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启动《广州大典》第二期编纂工作。集聚文化领军人才。建设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全方位加强城市推介宣传和形象设计,讲好广州故事,传播好广州声音。
五、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维育山水城田海的自然格局,强化主体功能区分区管控,系统构建生态网络体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森林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20.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系统思维、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生态建设,在全市范围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有序利用自然,科学保护自然,划定农业空间保护红线、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林业生态红线。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激励性补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公益林补偿全覆盖。实行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完善污染源全过程监管机制。支持开展环境资源审判和环境资源公益诉讼。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碳排放管理和交易制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
21.加强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实施山水林田湖海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加强城市建成区内及广佛、穗莞跨界等黑臭水体整治力度,系统整治江河流域。加强流溪河、增江等江河水源地以及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加强防洪排涝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城市水安全。加强空气污染综合整治。加强土壤污染综合整治,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消除光污染。强化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管控。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切实防止出现重大环境安全事故。
22.建设森林城市。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创新产权模式,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碳汇效益。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探索创建国家公园,加强专类公园和综合公园建设。推进城市绿地工程,积极开展立体绿化,推动乡村绿化美化。建成东部生态廊道示范带,完善生态廊道体系,建设生态景观长廊。全面建成绿道网络体系,提升绿道生态服务功能。强化岭南园林植物选育,营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园林景观。丰富广州花城文化,提升花园城市建设水平。
23.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着力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体系。推进节能减排降耗,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实施一批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技术改造项目,加强高耗能行业能耗管控。建立城市矿产综合利用体系,完成城市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分拣和终端处理体系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发展绿色交通。加强绿色低碳产品的推广应用。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六、坚持开放发展,着力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
积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更加积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以扩大开放增添发展新动力,在开放发展中走在前列。
24.加快南沙新区和南沙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全面实施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努力建设成为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成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和示范区,为全面推动珠三角转型发展、促进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发挥更大作用。全面落实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方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南沙新区片区建设走在前列,建成广东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大平台。着力在投资准入、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积极探索面向全球、与国际对接的高水平制度规则,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型制度框架,率先建成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统筹推进各功能片区建设,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南沙新区至广州中心城区快速轨道交通,构建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着力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成为广州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进设立南沙自由贸易试验区法院。总结推广南沙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带动全市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25.建设“一带一路”战略节点城市。全面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务实合作。依托国际航运枢纽和国际航空枢纽,推动建设海上物流大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空中走廊、数字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大田铁路国际物流基地,加快开通穗新欧国际班列,建设广州—香港物流超级干线,在外接海丝沿路、内联我国腹地中发挥排头兵和主力军作用。扎实推进中欧区域合作试点、中以高技术合作示范区建设,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推动企业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生产制造基地、经贸合作区、商品城、营销中心、融资中心和结算中心,加强产能合作,带动广州优势产品出口。继续实施友城网络拓展战略,基本覆盖沿线重点城市,密切联系海外侨胞和侨商,加大侨务招才引智力度,努力涵养侨源,发挥侨力,用好海外广州籍社团、华人社团资源和力量,打造海外华人华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平台。
26.加快外经贸优化升级。优化外贸结构,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鼓励和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网络的产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出口,提升外贸质量和效益。增强进口拉动作用,促进国际贸易平衡。健全服务贸易体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挖掘外贸新增长点,拓展租赁贸易、保税展示等新型贸易方式,培育一批新型外贸服务企业。实施大项目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引资引技引智工作力度,借助达沃斯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广州国际投资年会等重大平台,围绕产业链配套、供应链衔接、价值链增值,推进以商招商、产业集群招商、中介机构招商,吸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企500强、央企、行业龙头企业等来穗投资。建立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企业以并购投资、证券投资、绿地投资、联合投资等方式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合作,打造本土跨国企业。发挥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广交会、留交会和驻穗领事馆的桥梁作用,吸引国际组织在穗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重大国际会议和国际活动。
27.引领区域协同发展。服务周边就是服务自己。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经验,发挥省会城市作用,增强跨区域高水平服务功能,推动与周边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深入推进广佛同城化、广清一体化,积极构建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深化与周边城市合作发展。加强与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协作。落实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拓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及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交流,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商务贸易、旅游、生态环境、金融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强与高铁沿线城市的交流合作,促进高铁经济带建设,把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北站商务区打造成为高铁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平台,建设广州南站泛珠省会城市合作示范区。
深化穗港澳台合作。深入实施CEPA及其补充协议,推动率先实现穗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快推进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建设,携手港澳打造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巩固和深化穗台各项交流与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发展。
七、坚持共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化、均等化水平,逐步扩大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促进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8.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推进就业创业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发展。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群体、本市农村劳动力、残疾人等重点对象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加快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加大对重点人群的职业培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升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能力。加大优秀创业项目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进行创业投资,建立面向大众的创业服务平台。构建新型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
29.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水平。构建普惠、优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加大中小学建设力度,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区域之间办学水平差距。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全面提升高中教育办学水平,构建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格局,建设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中。加快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推进高职本科和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建好职业教育城,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服务广州地区高校建设,全力支持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创建高水平大学,提升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全民阅读,发展老年教育,办好社区大学,建设学习型城市。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和差别化扶持,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工读教育。推动教育国际化,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推动区域教师交流轮岗,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校长与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现代学校管理标准和制度创新。
30.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坚持保基本、全覆盖、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方向,进一步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科学合理提高待遇水平。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贯彻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医保支付方式,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推进保障房向中等收入人群、刚就业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和特殊人群扩展。健全现代社会救助体系,促进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源多元参与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提升养老、社区等服务的专业水平和品牌效应。
31.建设健康广州。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更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卫生强市。坚持公益属性,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公立医院科学补偿机制。健全多层次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区域医疗联合体、分级诊疗、社区康复、家庭医生签约等机制。加强妇女儿童健康研究,成立区域性妇女儿童健康研究中心,加快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建设,实施儿科等紧缺医疗人才建设专项计划。健全爱国卫生运动长效机制,提升流行性疾病、慢性病、职业病、重大疫情防控治能力和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完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推进医生多点执业,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支持在穗医院做大做强,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高端医疗和特色服务,拓展穗港澳台和国际化区域医疗卫生交流合作。继续支持做强一批临床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发展“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大力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积极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发挥中医药在提升和维护大众健康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医疗责任保险机制,依法化解医患矛盾。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32.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落实国家对特大城市人口控制政策,适度控制人口规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实施优生优育促进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合理布局,引导中心城区人口向外围疏解。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平衡,延续人口红利。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33.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化造血功能,提高扶贫开发的有效性和精准度,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增强北部山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和贫困户自我脱贫致富能力,加强对城市内部贫困家庭的帮扶,确保所有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扎实推进对口援疆、援藏、援黔等工作。全面帮扶梅州、清远振兴发展,落实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任务,支持粤东西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实现新的突破。
八、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部署,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34.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能力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党委决策咨询制度,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坚持科学缜密决策。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确保依法依规履行职权和职能。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党的群团工作改革创新。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
35.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以提高质量效益效率为目标,把科学管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推进管理理念、机制、方法、手段创新。科学划分管理事权,调动市、区的积极性。强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推行专业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加强网络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各类管理资源。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科学管理能力和素质。
36.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树立正确用人导向,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注重培养年轻干部和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培训和培养锻炼,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
37.加快建设人才强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完善人才生态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制定实施具有突破性的人才政策,着力发现、引进、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用好用活留交会等高端引才平台,深入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落实好“千人计划”人才待遇,实施人才绿卡制度,建立更加便利的国际人才流动通行制度,建设国际创新型人才集聚地。加快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进南沙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改革选才标准,创新人才激励政策,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人才交流互动。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优化人才生活配套环境,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
38.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充分发挥法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确保法治广州建设继续走在前列。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发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支持政协参与立法协商工作,健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重点推进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领域立法。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完善党委和政府法律顾问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探索推行综合行政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加强执法检查。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面开展普法工作,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39.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反腐倡廉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不能停步、不能放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做到敢管敢治、严管严治、长管长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坚决反对“四风”。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深化廉洁广州建设成果,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加快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守安全、稳定、廉政等底线,敢于担当、奋发有为,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制定我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要切实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确定的发展理念、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各级各类规划要增加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市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完成“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任务,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