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四级“河长”共治生态水城

11.06.2014  18:24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向新型城市化进军

  广州以“水民生”为主线推进生态水城建设  2016年将引万绿湖水入穗

  总体目标

  根据相关规划和方案,广州生态水城建设分近期和远期目标实施。

  广州治水的实践证明,“河长制”是摈除“九龙治水”之弊、落实治水责任行之有效的制度。昨日召开的广州市生态水城建设动员大会进一步将“河长制”发扬光大,将原本只设在区一级的“河长”,扩大到市、区、镇、村四级,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和市政协主席等市领导将主动担任跨区流域“河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广州依水而建、傍水而居、因水而美,历来就有“岭南水乡”的美誉。历届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治水工作,亚运治水更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视察时专门就东濠涌治理作出重要指示:“东濠涌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一个局部、一个细节,必须把这些局部细节做好,希望广州的同志再接再厉,绘出更加美的图画。

  建设生态水城,正是从广州实际出发,创作美丽中国的广州画面的实际行动。新近编制完成并进入实施的《广州市生态水城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广州市生态水城建设实施方案(2014~2016年)》明确提出,水城战略要坚持“水民生”主线,将广州打造成为水资源合理利用、水安全有效保障、水环境自然生态、水文化异彩纷呈、水管理高效科学、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水和谐生态水城。

  文/记者毕征

  近期目标:全市水面率超10%

  到2016年底,供水能力从762万立方米/日提高到865万立方米/日,城镇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从99.3%提高到100%;基本建成主要江河防洪(潮)减灾体系:中心城区防洪(潮)标准达到200年一遇,南沙区和番禺区的防洪(潮)标准基本达到50-100年一遇,主要中心镇和重要堤围的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100年一遇;排水标准从中心城区排水管网83%的1年一遇,提高到90%以上不低于1年一遇,农田及生态保护区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从90.89%提升到93.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从43%提升到60%,广州珠江前航道亲水节期间水质达到III类;广佛跨界区域16条河涌基本消除劣Ⅴ类,全市基本完成污泥厂内减量处理设施建设。全市水面面积达到758平方公里,水面率达到10.20%。

  远期目标:

  经济繁荣水体清澈

  生态平衡人水和谐

  到2020年底,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高标准稳定达标,农村饮用水源水质得到基本保障,水源涵养体系基本形成。通过流域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全市地表水质达到环境功能要求,饮用水源水质高标准稳定达标,水生态系统逐步修复,构建经济繁荣、水体清澈、生态平衡、人水和谐新格局。

  四大工程

  《广州市生态水城建设规划》明确了生态水城建设四方面主要工程任务:饮用水工程、城乡水安全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和水生态修复工程。

  饮用水工程

  现状:

  82.9万农民没有喝上自来水

  全市还有20座自来水厂没有达标,占比达34%,另有82.9万农民没有喝上自来水。

  目标:保障城镇供水水质100%达标

  今年年底前,完成82.9万人农村自来水改造,实现自来水城乡全覆盖,完成20家未达标自来水厂达标整改,确保全市供水水质合格率达100%。到2016年底,建成广州北江引水工程、北部水厂一期工程和万绿湖直饮水工程。

  到2020年底,不断提高供水能力,持续保障城镇供水水质100%达标,全面普及城乡集中式供水网管。

  城乡水安全工程

  现状:

  城区有“水浸街”  山区有“望天田

  水库、水闸、堤防、泵站、受洪水威胁的小村落安全达标率仅为40%、72%、52%、50%、45%,一些路段“水浸街”现象十分严重,北部山区还有3.8万亩“望天田”。

  目标:全面提升城乡防御水旱灾害能力

  到2016年底,结合珠江岸线和美丽海湾的规划,多种方式推进堤防建设;新建和改造598宗抗旱水源工程,解决3.8万亩“望天田”的农业生产用水问题;建成深隧东濠涌试验段工程,对中心城区35个内涝点进行改造;全面提升城乡防御水旱灾害能力。

  2017-2020年,实施水库34宗、堤防140公里安全达标工程;建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52宗;建设驷马涌、西濠涌、猎德涌等深隧排水系统;对中心城区内涝点进行改造。

  水污染治理工程

  现状:

  广佛跨界16条河涌水质劣V类

  农村污水处理率只有43%,主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55%,比省的要求差15个百分点,特别是广佛跨界的16条河涌,水质常年停留在劣V类。

  目标:基本消除劣V类目标

  到2016年底,新(扩)建污水处理厂17座,截污管网732公里;到2016年底,在304个行政村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对广佛跨界区域16条河涌进行治理,实现基本消除劣Ⅴ类目标。

  2017~2020年,新(扩)建污水处理厂5座及其配套污水管网,新建驷马涌、西濠涌、猎德涌等深隧支遂。新建成309个行政村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对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中的27条河涌以及8条影响较大的河涌进行治理,实现基本消除劣V类目标。

  水生态修复工程

  现状:

  白云湖海珠湖相继建成

  在原有东山湖、麓湖、流花湖、荔湾湖四大生态湖的基础上,近年建成了白云湖、海珠湖、番禺金山湖、花都湖共四个生态湖,城乡水生态不断修复。

  目标:一江千涌南入海 花绿水网映六城

  到2016年底,完成天河智慧东湖等8个生态湖和牛路水库建设,全市水面率达到10.20%;完成海珠湿地二期等9个湿地公园建设,新增湿地面积10平方公里;建成琶洲湾公共沙滩泳场等6个沙滩泳场,建成广州水博苑工程。推进6项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再现“一江千涌南入海,花绿水网映六城”生态城市景观。

  2017~2020年,建成番禺湖、从化云岭湖(二期),全市水面率达10.30%。完成白海面湿地、海珠湿地三期共2个湿地公园。完成流溪河沙滩泳场、天河银滩共2个沙滩泳场建设。

  水城亮点

  花都喝上北江水

  增城直饮万绿湖

  本报讯  (记者杜娟 通讯员卢绍琨、罗坚)昨日在广州市生态水城建设动员会上,市政府与各区(县级市)政府、市水投集团等13个单位签订了2014年至2016年生态水城建设任务书。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生态水城建设亮点颇多,北江引水工程将在2016年通水,花都区居民将喝上更干净的北江水;万绿湖直饮水工程也有望在2016年底建成,增城将成为广州首个受水点。

  亮点1

  北江清远段取水 每天100万立方米

  此前花都3大水厂的饮用水源地都在巴江河、新街河,两条河的水质无法达到饮用水源地的标准,导致花都区自来水水质无法稳定达标。花都区自来水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花都每天要向广州市政管网买水10~15万吨,价格比较高,也无法彻底解决花都饮用水的问题。”为此,广州决定进行北江引水工程,这是广州市构建多水源安全供水保障体系、解决花都区及广州北部供水需要的重大民生工程。

  据悉,北江引水工程规划从北江清远段取水,建设25公里引水管道到花都芙蓉嶂、同步建设100万立方米/日水厂一座。目前工程项目规划、取水量已落实,计划2016年通水。此外,北部水厂利用西江引水工程原水分期建设,总设计生产能力150万立方米/日、一期设计生产能力60万立方米/日。目前已基本确定水厂规划选址,完成了净水工艺规划方案,并通过了专家评审,项目建议书已通过市发展改革委审查,正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计划2016年通水。

  亮点2

  万绿湖每年向广州供水超2亿立方米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因为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直饮水短缺,由万绿湖向珠三角城市提供直饮水的工程设想就被摆在了地方政府的案前。记者获悉,广州市政府已与河源市政府签订了《万绿湖直饮水工程合作协议》,该协议确定了河源市每年向广州市的供水规模不少于2亿立方米。目前广州、河源两市已分别成立筹建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河源市已完成万绿湖直饮水工程河源至广州段输水工程方案;广州市已制定了推进万绿湖直饮水项目的工作方案,初步确定增城市为万绿湖直饮水工程广州首个受水点,完成了广州配水段工程方案。目前两市有关部门正在共同推进项目立项等前期工作,预计2016年底前万绿湖直饮水工程有望建成,增城将成为尝“头啖水”的地区。

  亮点3

  建9个湿地公园和6个沙滩泳场

  此外,在水污染治理工程方面,到2016年底,新(扩)建污水处理厂17座(含1座初雨处理厂),截污管网732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2.5万吨/日、初雨处理能力60万吨/日和污泥减量处理设施2825吨/日,建设石井河干流、新市涌、夏茅涌浅层排水渠箱。在水生态修复工程方面,到2016年底,完成天河智慧东湖、荔湾万花湖、凤凰湖等8个生态湖和牛路水库建设,全市水面率达到10.20%;完成海珠湿地二期、天河智慧城核心区东部湿地、黄埔长洲湿地、增城湿地等9个湿地公园建设,新增湿地面积10平方公里;建成琶洲湾公共沙滩泳场、西郊游泳场升级改造工程、龙头湖公共沙滩泳场等6个沙滩泳场,新增沙滩面积1.28平方公里,建成广州水博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