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人上台,中东已厌倦西式民主

07.06.2014  01:03

  据海外网报道,今年可谓中东选举年。从土耳其到阿尔及利亚,从伊拉克到利比亚,从科威特到黎巴嫩,从埃及到叙利亚,一波又一波的选举在“阿拉伯之春”后的中东似乎已经变得再平常不过,犹如家常便饭。不过,近日埃及和叙利亚的两场总统选举却格外引人注目,塞西和巴沙尔分别赢得了大选。

  外界对埃及和叙利亚的总统选举格外关注并不出乎意料。作为阿拉伯世界领头羊的埃及,在2011年前总统穆巴拉克被赶下台后,政权几经更迭,尤其是去年军方出乎意料地迫使穆尔西政权下台,埃及未来走向牵动人心。军方是否深得人心?埃及能否实现稳定?埃及是否会重回穆巴拉克时代?这些都是大家极其关心的问题。在叙利亚,血腥内已经持续了三年多,目前仍看不到尽头。虽然西方竭力想废除巴沙尔总统,但是巴沙尔政权还是顽强地坚挺了下来,并且自去年底以来开始逐步在战场上赢得主动,接连收复失地。在当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作为国内外反对势力竭力欲除之而后快的核心人物,已任两届总统长达14年的巴沙尔能否获得连任,对叙局势未来发展关系重大。可以说, 这两场选举实际上是对塞西和巴沙尔的一次全民公投。虽然现在还很难判断塞西和巴沙尔能执政多久,但从目前来看,两人都获得了民众的暂时认可。

  但是,西方对两国大选以及塞西和巴沙尔当选的态度却有很大的差别。对埃及,西方都对塞西表示了祝贺,不过同时又批评选举存在“问题”和“瑕疵”,要求塞西未来要尊重民主和自由。对叙利亚,西方则称之为“一场闹剧”,认为巴沙尔当选不合法。其实,西方的这一表态是非常虚伪的,暴露了其对所谓民主和自由的虚情假意。其态度与政策完全取决于其自身利益,而跟民主无关。对塞西,西方虽不满意,认为其搞政变上台,推翻了民选政府,但出于战略利益需要,希望埃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以及对阿以关系发挥作用,不愿也不敢开罪塞西。而对于一直不听话的巴沙尔,则采取完全相反的态度。

  无论外界态度如何,塞西和巴沙尔双双当选是现实状况的投射,也是民意的真实反映。一方面,塞西的当选凸显了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埃及军人在埃社会的至高地位,作为“监国者”的埃军人地位暂时无法撼动,并代表了很大程度的民众意愿。而在叙利亚,巴沙尔的当选也是当前战场状况及叙局势发展的真实反映,即政府军日益得势,而反对派武装势力江河日下,民众对反对派日益失去信心,西方对叙局势束手无策。

   另一方面,它集中反映了“阿拉伯之春”三年后阿拉伯民众对所谓“民主”和“自由”的疲惫,反映了他们对西方的“民主原教旨主义”从最初热烈到现今冷淡的态度转换。 这一投票结果也是在经历政局大动荡、血腥冲突与战争之后,两国民众开始痛定思痛,开始急切希望回归稳定。而无论在埃及,还是在叙利亚,塞西和巴沙尔都被民众视为有能力掌控局势,实现国家稳定和安全的唯一人选。其实,民意的这一变化并不只是叙利亚和埃及所独有,阿尔及利亚等国也是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口头上依然喊着要民主和自由,但事实上,稳定也日益成为西方在中东的追求目标,并符合其中东以及全球战略利益。 关于美国政府对巴沙尔当选的态度,路透社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奥巴马仍然公开坚持要求巴沙尔下台,但实际上还是希望他继续干下去。因为美国也深知,当前的叙利亚若没有巴沙尔,或把巴沙尔赶下台,叙利亚将彻底失控并波及整个地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将大行其道,这对叙利亚、中东以及西方都将是一个巨大灾难。暂时保留巴沙尔对西方是有益的。对埃及,西方对塞西的接受也是现实选择。奥巴马深知埃及在保障中东和平与稳定中的份量以及埃军方在埃社会的中心地位。为此,虽然暗地里指责塞西搞政变,但却不敢与之公开作对。在短暂中断军援后没不久,很快又恢复了援助。塞西正式当选后,又表示愿意与之开展合作。

  (唐志超,中国社科院中东研究室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