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惠州打造“永不落幕的科交会

01.07.2017  06:14

  

资料图片

  科交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展示的科技成果令人关注。
  
  6月22日—24日,为期3天的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广东惠州圆满举办。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科技成果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示和交易活动。

  这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与中国科研最大“富矿”——高校科技成果的隆重相遇。

  在高校成果转化需求和企业技术攻关需求之间,科交会搭起一座桥梁,为深化产学研合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在刚结束的为期3天的科交会上,上万项高校科技成果、300所国内外高校、3000多家企业聚集惠州,696个成果转化项目签约、签约金额39.9亿元,科技成果转化重大平台投资建设项目签约2宗,金额510亿元,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携手惠州共建中国高校科技成果大数据中心,启动“永不落幕的科交会”。

  打通创新发展“最后一公里”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如何突破最后一公里,产学研如何跨越鸿沟,携手创新共赢?这一当下中国创新发展的紧要命题正在广东寻求破题。

  首届中国科交会签约的696个成果转化项目,绝大部分留在广东转化。

  引人注目的是,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宇宙胚胎学之父”乔治·斯穆特教授被聘为惠州市政府科学顾问,并与惠州企业硕贝德公司共建诺贝尔奖得主工作站。

  “各个高校展区、路演厅挤满了前来了解新技术的企业人员,现场签约区场面火爆,体现了高校对研发成果产业化的强烈愿望以及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强烈需求。”组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惠州企业亿纬锂能在科交会上抛出课题——高容量长寿命型硅铁负极材料研发,武汉大学艾新平教授团队立即接招,将对此展开技术攻关。

  直到科交会最后一天,惠州台商协会还有超过300家企业前去寻找商机。

  广东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近年以创新驱动提升发展质量,大力吸引全国科研成果到广东转化。

  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有90万研发人员,2016年高校科研总经费达1300余亿元,高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80%以上,高校发表论文约占全国总数的70%,举办科交会也是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检阅。

  高校是国家科研最大富矿,多项调查却显示,其成果转化率仅约为10%—20%。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也表示:“高校成果转化从比例到影响来看,做得还远远不够。”

  首届科交会一开场,就以突出交易合作功能的显著特征,把打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当做使命。通过 “展、论、交”(展览展示、论坛会议和推介交易)三大活动板块,搭建高校科研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桥梁,打造中国高校创新成果转化的重大平台。

  打造未来“广东硅谷”

  一片湖山,绿意青葱。

  科交会会场之外,距离惠州市中心20多公里,深莞惠交界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位置,一片美丽的湖光山色,是惠州市正在建设的创新高地潼湖生态智慧区。

  这里今年被确定为未来“广东硅谷”。

  科交会刚刚落下帷幕,永不落幕的科交会已在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启动建设。这就是惠州市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共建的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也是教育部第一个区域性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在科交会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与惠州市政府签署共建投资350亿元的“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大学创新园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

  大学创新园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就是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总部大楼,承载中国高校科技成果大数据中心、全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珠三角企业家创新俱乐部等功能。华南转化中心将依托中国高校和中国教育数据网运行,通过完善平台和机制,搭建中国高校创新成果转化的重大平台,实现高校成果和企业需求线下线上交易永不落幕。

  另外,大学创新园还设立高校联合创新研究院,引进一批高水准的大学科研院所,引导一批惠州及珠三角地区创新性企业落户潼湖大学创新园与大学科研院所开展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目前,包括北大清华等22所“985”“211”工程高校已同意入驻潼湖大学创新园。

  就像一棵大树,“永不落幕的科交会”正在潼湖生态智慧区这片充满创新激情的湖山之间落地生根。

  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惠州市重点布局在潼湖建设创新特区,与广东省科技厅共建广东省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示范区,在科技成果的评估、交易、转化等方面形成一系列的政策体系,推动国家创新政策落地。

  激活人才技术“蓄水池”

  随着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举行,惠州迎来创新发展又一次重大机遇。

  大批名校签约确定入驻惠州,弥补当地高等院校和高端人才的短板。

  与清华大学共建研发平台,为惠州提供强大的创新动力。

  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约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教育科研基地,投资160亿元共建机器人惠城科技园。

  惠州企业在首届科交会签约456个项目,金额达到24.87亿元,分别占总数的66%和62%。作为东道主,惠州充分发挥了主场优势,辖区企业成为签约最多的群体。随着未来这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将助力惠州产业转型升级。

  落户潼湖的高校创新园,“华南转化中心”也是落实教育部“蓝火计划”的重要平台。

  教育部2009年起在全国实施“蓝火计划”,推动高校成果转化行动。为鼓励高校和企业通过科交会平台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惠州市政府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商定共同设立“蓝火产学研联合创新专项资金”,每年投入2000万元,资助全国高校在惠州开展的产业化合作项目,并纳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科研项目,同时协调有关基金公司设立三年内不低于10亿元的专项风投基金,引导更多科技成果在惠州转化。

  近年,惠州实施创新驱动深感专门的创新机构太少,缺乏高校和科研院所,缺乏人才和技术“蓄水池”。这样布局无疑将补足“短板”。

  惠州先后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惠州市创新驱动发展“六大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和政策,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惠州市委书记陈奕威在科交会上表示,惠州将以承办本届科交会为契机,把科交会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打响品牌,促进人才、科技、资本等创新要素加快流动、有效对接,搭建中国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挥最大的效益,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常态化,立足惠州、服务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全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助推惠州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