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战士”麦贤得如何书写传奇 潮人引以为傲

14.07.2017  10:55

麦贤得向记者介绍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时的照片。

  在全军首批“八一勋章”17名候选人公示名单中,有一个名字让潮州人深深引以为傲——麦贤得,从饶平县汫洲镇走出的“钢铁战士”。

  建军节前夕,我们走进英雄家中进行探访。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要稀稀拉拉。”尽管头部重伤带来的后遗症已经有了明显康复,但麦贤得仍难以长时间与人交流,多是他的妻子李玉枝向记者介绍麦贤得的情况,麦贤得不时回应只言片语。然而,他时刻念叨的这句话却令人印象深刻,这不仅是在解释记者对他教育子女十分严格的疑惑,也是在诠释他为人处事最大的坚持。

   “钢铁战士”怎样书写传奇?

  走进麦贤得家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门边墙壁上悬挂着麦贤得半世纪以来的老照片——有伟人接见、有伤愈出院、有少年英气、也有桑榆暮景……这就像一张照片中麦贤得胸前满满的勋章一样,记载着这位沧海英雄不平凡的过往。

  麦贤得的英雄传奇,要从半世纪前新中国成立后最大一次海上歼灭战大捷说起。1965年8月6日凌晨,福建东山岛海域,台湾蒋介石军队“剑门号”和“章江号”两艘敌舰入侵,包括麦贤得所在的611艇在内的我军舰艇出击迎战。炮火轰鸣中,611艇中弹停机,一块弹片,打进了轮机兵麦贤得前额太阳穴附近。

  在头部重伤,脑液外流,眼睛已经看不见的情况下,麦贤得继续坚守战位3小时。凭着平时苦练出来一身“夜老虎”的本事,他在黑暗中奇迹般地从几台机器、几十条管道里,检查出一颗只有手指头大的被震松的油阀螺丝,成功排除故障,保证了机器的正常运转。直到重新焕发活力的军舰击沉敌舰后,麦贤得陷入昏迷。

  “八六海战”取胜的消息传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之时,麦贤得的伤势也牵动着中南海,毛泽东主席派贺龙、叶剑英元帅专程看望,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抢救,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荣誉称号。麦贤得的传奇故事被写成《钢铁战士麦贤得》一文在报纸上刊发,还被编入小学课本,英雄的形象从此深入人心。

   英雄受屈 谁人为他正名?

  从潮州饶平一个平凡渔民家庭的孩子,到身穿海魂衫、头缠染血绷带的海战英雄,出院后的麦贤得不辞辛苦,时常应邀到部队讲战斗经历,作革命优良传统教育,而“陪伴”着他的,却是头部重伤带来的智力衰退、语言障碍、外伤性癫痫等后遗症……

  尽管康复之路遥遥无期,但麦贤得依旧乐观顽强地面对生活。可他没想到,1971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林彪的出逃风波席卷全国,自己竟也受到牵连。“他‘战斗英雄’的证书上印着国防部的章,当初也是林彪授予的,就被‘株连’了。”李玉枝回忆说。

  “那是我们一家子最艰难的时候——有人就说他是‘假英雄’,周围的小孩也常跟在后边起哄,他在前边走,孩子们就在后面用球、沙包掷他……我相信他是真英雄。我跟人说,因为炮火(麦贤得)差点丢了命,是党和人民救了他,这哪里假得了。”李玉枝说,被“株连”的事情虽然没有大范围传开,但因为“文革”还没过去,很多人都怕被影响,麦贤得就被疏远了。

  “那段时间他心情很低落,很委屈,不吃饭也不吃药。”面对无妄之灾,铁骨铮铮的麦贤得也难免低落,病情出现反复。部队的军医给开了5片止痛药了事,好在后来家人不放心,及时送他到医院,麦贤得的病情才稳定下来。

  英雄承受得了伤痛,却难以承受人们的误解。病情稳定下来的麦贤得一开始依旧不肯吃药,李玉枝只能不厌其烦地像哄孩子一样劝丈夫,跟他说吃了药身体才会好,才能上舰保卫祖国,“老麦听到自己能重返岗位,才肯把药吃下去”。

  “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最惨,部队发的节日慰问品我们是没份的。”为了麦贤得的康复,李玉枝每月几十元工资给花在麦贤得身上,还在房前屋后开垦荒地,种菜养鸡,给麦贤得补充营养。这样惨淡的日子,一过就是16年。

  直到了1987年建军60周年全军第二次英模代表大会的时候,麦贤得的名字才重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因为麦贤得连自己的生日都记不清,后来李玉枝便将“8月6日”这一意义非凡的日子当作他的生日,多年来一直以此感恩党和人民救了麦贤得一条命。1987年,适逢央视有个采访英模的任务,便来到汕头,拍摄麦贤得过生日的场景。

  节目一经播出,麦贤得的英雄事迹和多年来的生活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全国各地一下来了六七百封信件关心麦贤得的生活,这让麦贤得一家始料未及。李玉枝说:“那时信件里很多就说,你们广东不能把他当成你们省自己的英雄,他是全国人民的儿子,他文革期间怎样怎样,但他的功绩是怎样怎样,说了很多很多,我看了也很感动,这种感觉就像我当年刚认识老麦对他的那种崇拜。”正如麦贤得相信的那样,党和人民终于给了他一个公正的说法。一家人多年的委屈,在那一刻化作清泪……

   狼爸”“虎父” 哪个才是真身?

  在采访中,麦贤得给记者印象是一位处事很严谨的人——走路仍有些腿瘸,但身子挺得直直的;冲泡工夫茶时自己动手,不肯让别人代劳;茶杯不够了,不肯随手拿旁边的杯子,坚持到厨房拿同款的茶杯来用……李玉枝告诉记者,多年来,麦贤得生活中一直以党员、军人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什么事都要一丝不苟,这一点子女们有着最深刻的体会。

  人们眼中的英雄,在子女儿时的眼中,却是个极其不可理喻的人——管教严厉,容易发脾气,还经常动手打他们。

  因为忘不了大海的情缘,夫妻二人为儿女分别取名“海斌”“海珊”。女儿海珊才五六岁大时,喜欢跟邻居小孩打闹。有一次,一群小孩相互拿地上的沙土丢来丢去,恰好被麦贤得碰上了,海珊这才知道父亲的“厉害”。“他直接跑出去追女儿,那时女儿还以为爸爸是来追她玩的。爸爸一追女儿就跑,等到女儿被抓住的时候,这下事情就大了。直接被倒吊起来拿鞋子抽打。”邻居发现了,赶紧上前劝,麦贤得这才收了手。

  “那时孩子都小,不懂事,老麦又控制不了自己情绪,(孩子)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就打。”李玉枝说,在病痛的折磨下,麦贤得脾气十分暴躁,语言障碍更是成为了和孩子沟通的一道鸿沟,手脚几乎成了他与孩子唯一的交流方式。

  有一次,儿子海斌被麦贤得教训后,哭着问李玉枝:“你当初怎么会嫁个这样的人?”童言无忌,在李玉枝听来却有如锥心利刃。李玉枝开始给子女讲麦贤得当年的英雄事迹,讲他受伤后的情况,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去相信他们的父亲并不是他们看到的样子。可当时兄妹俩已经对麦贤得产生误解甚至怨恨,加上当时麦贤得仍受波及,兄妹俩在学校也听到一些风言风语,他们并不相信李玉枝的话。

  过后,李玉枝想方设法去缓和麦贤得和子女间的矛盾,情况渐渐有所好转。就在1987年,央视节目播出,他们家不断接到全国各地来信的时候,海斌和海珊也终于相信自己父亲是个英雄这一事实。“那时的第一封信,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是湖北省秭归县团委485名青年,集体写信来,说被老麦的英雄事迹感动。”拿到信件的李玉枝第一时间把信给了孩子,“后来孩子们看了信件,哭着跑到厨房跟我说,妈妈,原来还有这么多叔叔阿姨认识我爸爸的。

  “我那时跟老麦说,党和人民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公正的说法,我们过去以党员的身份,以军人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你已经做到了,你的委屈也都过去了。接下来,我们要以更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说,从今以后,我们要继续传承这一传统,教育后代。”李玉枝说,他们一直以军人的标准来教育孩子,后来他们长大了,自己要走的路还是他们自己决定。

  常言道“虎父无犬子”。一子一女都“子承父业”———参了军。海斌在1996年湛江抗洪救灾时,还因为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现在,麦贤得的孙子已经16岁大,外孙女也有13岁了。问起麦贤得怎样教育他们时,李玉枝打趣道:“也就是讲‘一是一、二是二’,他也没别的好讲了。

   英雄暮年 缘何不改初心?

  李玉枝回忆刚和麦贤得结婚后的日子,给出的评价是“好难过”。而日子久了,她看到了麦贤得朴实善良的本性。“路口要挖水沟,他撸起裤管就去帮忙;邻居6楼的老太太拉煤回来,遇上下雨,他拿木板一下搬二十多块煤上去;逛菜市场,看到有不良商贩以次充好,他提醒买菜的不要上当……”李玉枝说,到外面遇上不平事,比如有小贩缺斤少两、有年轻人骑单车横冲直撞,麦贤得都会上前替人讨要公道。

  邻居一位老人脚烂了,需要蜘蛛来治疗,谁敢去弄啊?“老麦”听知后,二话不说,嘴上叼个手电筒就到公用厕所里抓蜘蛛,一星期去抓一两次。“一开始我还不知道,后来人家才说,你们怎么能让战斗英雄去干这个……”李玉枝笑着说。但她也明白,即便自己一早知道,也阻止不了老麦去做这种事。不管在什么年代,他心中所念叨的,总是“学雷锋,做好事。

  2012年的时候,麦贤得因为身体问题几次进了重症监护室,李玉枝也含泪签了好几份病危通知书。所幸,好人有好报,麦贤得的身体最后还是好转起来。他们跟孩子说,人要知道感恩,要趁有能力的时候多回报党,回报社会。

  后来,麦贤得夫妻二人回到麦贤得的家乡,到他们经常捐资助学的汫北小学看一看。当知道学校没有图书馆时,他们便拿出积蓄,为学校购置书籍桌椅,办起图书馆,随后还经常捐赠书籍,关心学生们的学习生活。

  “去年我们组织学校三好学生,大概50人,到汕头参观汕头大学,去海军码头到舰艇上参观,还到石炮台公园进行爱国教育。”李玉枝说,今年7月他们还要继续组织汫北小学三好学生到叶剑英故居进行红色教育。“我们也只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应该的,应该的。”李玉枝说道。

  “书、心画也。”是西汉文学家扬雄的一句名言。在参观麦贤得书房的时候,记者有幸看到他墨宝——“浩然正气”“厚德载物”“精忠报国”……都是很正能量的字。麦贤得写字,十分专注,每一笔的耗时也比平常人更长,李玉枝静静在一旁研墨,看到这和谐美好的一幕,记者在心中不由默念“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以作祝福。

1 2 3 下一页

编辑: 苏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