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已有千名教师流动 市区学位房却逆势涨价

16.09.2014  09:48

漫画/陈春鸣

  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璇

  教育部最近公布的一则“名师校长轮岗制度化”政策,使名校学位房再成坊间热议的话题。

  优秀教师流动制度化,可谓当下官方缓解“择校热”的一出妙计。假如真的能推行,或许能给当今高企不下的学位房降温。

  然而,让教师流动起来并非易事,只有让人真正“看得到”优质师资实实在在的流动,被高价学位房“绑架”的家长们才能得“解放”。

   教师被动流动三原因

  从全国层面来看,关于教师流动的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在这此后的15年间,国家先后出台了与教师流动相关的13个政策文件,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比较大力度强调教师流动的政策是2010年制定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还有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的颁布实施。用教育部相关官方的观点来概括,那就是要让教师从“学校人”变成“系统人”。

  不过,从全国率先推行教师流动的部分试点城市来看,教师的流动多是被动的。原因有三:

  一是为了缓解“择校热”的教师流动,并不是同一平台的流动,而是让名校校长老师流动到弱校或差校,这样一种从“高处往低处走”的有落差的流动,难免让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失落感,容易有抵触情绪。

  二是教师担心“流出去”后“回不去”。对于短期的流动交流,有些教师觉得可以接受,但他们更多顾虑的是没有制度保障的流动,会是“单向”的转移,一去不复返。

  三是“低就”的流动不能换来“高配”,说白了就是流动到了弱校或差校,如果职务、职称等没进步的话,那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激励作用。

  可见,政府部门在出台教师流动相关文件时,应该多考虑教师们的思想顾虑和感受。名师校长也是普通人,不能忽视了他们平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