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航: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14.06.2023  15:45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以超越“古今中西之争”的胸襟和气度,深刻阐明了文化创造、文明传承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提出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要求,发出了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号召,必须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在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中  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一重要论断,是对中华文明整体理念的最新概括,彰显出百年大党高度的文明自觉,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历经五千多年历史变迁的中华文明,始终一脉相承、绵延不绝,其连续性表征,体现在新石器时代陶人面像、夏代绿松石龙形器、商代象牙杯之上,镌刻于甲骨、简牍、雕版拓片之中,书写在收藏各处的《四库全书》的字里行间。这些无以计数的艺术遗存、文物古籍,无不提示我们:“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作为中华文明呵护备至的核心理念,统一性是各民族文化相融、相交、相亲的思想纽带,“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此外,无论是佛教东传还是“伊儒会通”,无论是“西学东渐”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是中华文明包容特性的集中体现,“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文明如水,鉴往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五个方面突出特性的深刻揭示,不仅是对中国历史发展经验、发展规律的系统概括,而且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有助于我们深入体察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辨析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厘清中华文明的演进之路。正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走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始终把创新作为最深沉的禀赋特质,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谋创新来谋未来。正是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世界上鲜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把统一的国家作为文明的象征,把国家的统一作为至为神圣的使命。正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立己达人,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融通一切优秀文明,不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正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民族复兴之路,携手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理论与实践的共鸣中   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他还进一步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与重大意义,为我们深化理论认识、提升文明自觉提供了科学指引。   “结合”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路径。契合性是“结合”的重要前提,为人类求解放与天下为公、唯物主义与天人合一、人民创造历史与民为邦本、共产主义与大同社会等等,均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契合性的明证。“‘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渐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新的历史时空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为深厚的文明底蕴、更为先进的方案选择、更为自信的主体力量。   “结合”孕育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形态。“两个结合”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时代理论创新实践的思想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崇高典范。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巩固和确立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结合”打开了思想解放的更广阔空间。“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第二个结合”是理论自觉的崭新标注,是历史必然的科学洞察,是创新之路的方向指引。只有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释放“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思想内存,才能在更广阔的文化舞台上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以积极的理论探索和制度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物质与精神的辉映中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将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以“礼序乾坤、乐和天地”为特征的传统礼乐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将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与“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中华民族传统价值理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以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历史”: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思想框架和价值体系指引着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崭新图景,在物质与精神的交相辉映中“礼敬”人类文明。   新征程上,文化创造、文明传承拥有了新的起点、新的使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号召,以“坚持走自己的路”的清醒,增强对中华文明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用中国道路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实现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秉持开放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要牢牢把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既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凸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与文明特性,又保持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积极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培育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既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正、守“科学社会主义”之正,又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新,“在守正中擎旗稳舵、保持航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激发发展新动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