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新型研发机构成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新力量

29.09.2014  10:58

  编者按:近年来,我省珠三角地区陆续涌现一批聚焦于源头性技术创新、采取市场化运行机制、取得丰富创新成果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圳光启、华大基因、东莞华科大制造工程研究院等成为这些机构的典型代表。国家主要领导人多次视察新型研发机构,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提出要运用市场化机制新建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在项目、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可以预见,随着全球新兴产业竞争和高层次人才争夺愈演愈烈,新型研发机构必将成为一个全新热点,在我省不断涌现和快速成长。何为新型研发机构?它从何来,又往哪走?它带来了哪些成果,又引发了哪些思考?南方日报将连续四天推出系列报道,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和大家一起寻找答案。


 


包括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众多新型研发机构在朝阳中前行。
 

  30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与发展,使得广东成为国内开放程度最高、市场环境最优、包容性最强的区域,公平公正、充分竞争、勇于开拓、人尽其才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是广东吸引各路人才集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近年不断加大投入,夯实科技创新基础,201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1300亿元,占GDP2.25%,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二,创新环境、创新绩效连续保持全国第一,率先在国内开展省部院产学研结合工作,大力引进高端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出台《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为新型研发机构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良好的环境并非催生新事物的根本原因,需求只源于不足。广东科技创新中仍存在产业核心技术不足、创新资源缺乏、科研机构改革进展不快、科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认真解决;并且广东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经济结构调整加速期和科技创新活跃期,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否则可持续发展就难以为继,未来发展就难有出路。时代呼唤先行者,新型研发机构应运而生。

  新型研发机构有别于传统国有科研机构,是指以多主体的方式投资、多样化的模式组建、企业化的机制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从事研发及其相关活动,投管分离、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新型法人组织。这些新型研发机构的活动范围覆盖了基础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企业孵化、产业投资等创新链的各个环节。新型研发机构遵循市场与创新规律,破除束缚创新的陈旧观念、体制弊端,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机制,加速创新人才集聚,完善创新载体功能,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成为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破解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新探索,是有效弥补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缺失环节的有效举措。

  成为研发创新投入生力军

  新型研发机构通过高起点、高投入、高产出,成为我省科技创新中最为活跃的一支力量,成为地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主体。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研发经费支出达41亿元,高于传统科研机构的39亿元,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新增长点。

  原始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新型研发机构在超材料、基因组学等领域已掌握了源头创新的话语权,发表三大国际文献索引收录论文3528篇,占全省总数8%,成为广东原始创新的重要力量。如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累计在CNNS(Cell、Natur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Science)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120篇,名列《2013年亚太地区自然出版指数》中国科研机构第五名,奠定了中国在基因组学研究领域中的国际领先地位;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和传染病等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获得中国干细胞研究领域迄今唯一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有7篇论文进入中科院生物类研究所2008—2013年SCI第一作者论文被WOS引用率前100名(两篇位列第三、第四名),篇均引用率名列第三。

  科技创新产出高产高质

  近三年,全省新型研发机构专利申请量7599件,高于传统国有科研机构的6000件,其中发明专利量就达到5594件。如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三年来申请发明专利1589件,PCT专利48件,牵头或参与制定标准9项;东莞电子科大研究院成立5年就申请专利188项,牵头或参与制定标准5项。

  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新型研发机构将研发立足于产业的发展,开拓了科技与产业相结合的新途径,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新型研发机构以新技术帮助企业改造设备、提升管理水平,三年来服务企业超过3万家,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东莞研究院在助推传统产业升级上,就像是“保姆”一样着力为企业做好服务,帮助企业改造设备,提升管理,“一体化毛纺编织机”、“高速木材复合加工中心”等十几类、几十个系列的行业关键设备,就是工研院专门针对东莞大朗的纺织业和厚街的家具生产等传统产业设备落后的现状所自主研发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产业生产设备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又如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针对佛山本土陶瓷行业的节能减排问题,在业内首次提出系统地解决从原料到成品的陶瓷生产全过程清洁生产实施方案“陶瓷行业清洁生产关键共性技术”,项目可节约烧成与干燥热能20%以上,实现废水零排放和废渣利用率95%以上。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新型研发机构瞄准市场需求,成功孵化了1000多家企业,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快速产业化,成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累计孵化了6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创办和投资了18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上市公司;东莞19个校地研究院成功孵化了146家企业;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科研+产业+资本+教育”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在机器人、新能源与新材料、云计算与物联网、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等领域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逾100家,其中持股超过62家,总注册资本逾15亿元,资产规模逾60亿元;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通过“团队引入、技术转移、增量孵化”等模式逐步建立起完整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孵化生态体系,其中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智能手机嵌入式软件平台研发及产业化是东莞第一个此类国家重大专项,实现了东莞零的突破。

  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型研发机构通过从源头创新到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快速转换,在新兴技术领域催生了产业的孕育和发展。如深圳光启理工高等研究院开发了50个超材料产品,牵头成立“深圳超材料产业联盟”,带动千亿产值规模的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自主研发了G-Cloud云操作系统并进行产业化,同时努力打造良好的育成生态系统,通过建设“智慧云区”将成果、服务及创新资源靶向输出,成功孵化企业12家,充分发挥了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应用创新对服务产业升级转型的支撑及驱动效应;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发起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干细胞领域的技术联盟“广州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联盟”、牵头成立“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院带动直接经济效益近2亿元,同时支撑周边生物医药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配套产业发展,带动下游生物医药科技企业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