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新型研发机构牵引广东科技体制深化改革

29.09.2014  10:57

  创新体制机制是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壮大的动力。新型研发机构在产生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特征,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实践,突破传统国有科研机构机制体制束缚,充分迎合市场需求,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加速创新人才集聚,完善创新载体功能,释放创新活力,成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成为新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尖兵连”。

  多元化的组建模式

  新型研发机构的投资和建设主体不仅仅限于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产业联盟甚至创投基金等不同类型的单位也能成为科研机构的“主人”。通过建设主体独立创办或以多种搭配组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造就了其组建模式多样化的显著特征。据初步统计,当前我省各类新型研发机构122家,比传统科研机构少59家,广泛分布在全省各个地市,其中九成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根据组建模式的不同,可将新型研发机构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院校与政府共建型,是指一个或多个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政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是目前最主要的类型,占74%,典型机构包括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工研院。二是院校与企业共建型,是指一个或多个高等学院、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数量也不在少数,占9%,典型机构有广东省温氏集团研究院、广天机电工业研究院等。三是企业自建型,是指由企业或其他单位自行筹建的新型研发机构,约占17%,典型机构有深圳光启研究院、深圳TCL工业研究院、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等。

  企业化的管理机制

  有别于传统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采用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都与众不同,更趋向于市场化、企业化、人性化。新型研发机构跳出了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参照企业管理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科研机构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决策机制和人员编制,形成鲜明的特征。在管理模式上,运行机制既像企业,又像事业单位;既像研究机构,又像大学,形成体制上的“四不像”,但却出色地扮演了促成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红娘”。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通过“四不像”的管理模式,摆脱了“政府是投入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得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了科研机构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在决策机制上,普遍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度,实现“投管分离”。理事会通常由建设出资方,如政府、大学、科研机构或企业多方共同组成,负责决策和监督,院长负责执行,对外行使法人权利,对内负责研究院的日常运行管理。在人员编制上,部分新型研发机构虽然是“事业单位”,但不定编、不定人,甚至没有财政事业拨款,对研究人员一般采用聘用制;即使有“事业编制”也不具体对应到个人,而是统筹使用。

  市场化的激励机制

  新型研发机构普遍按照企业化管理方式运作,采用了合同制、匿薪制、动态考核、末位淘汰等管理制度,打破了传统研发机构固有的“铁饭碗”薪酬制度。在薪酬机制上,按照市场上的薪酬水平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研发的积极性,如深圳光启研究院科研团队的薪酬水平基本与国外同类人员的待遇看齐。在用人机制上打破常规,“不以年龄论资历,不以学位论英雄”,大胆任用具有创新胆识和创新能力的年轻人,激发年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事业的雄心。如在华大基因研究院,17岁的高二学生就能担当研发经费达500万元的项目组长,21岁的大三学生就以第一作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

  一体化的创新机制

  新型研发机构从诞生开始就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非常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研发导向,形成了政产学研资一体化、创新创业创富一体化、研究开发产业一体化的三个“一体化”创新机制。这种创新机制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紧密融合,突破了传统创新链条各个环节独立性强、容易“断链”的弊端,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在合作机制上,充分利用政产学研资合作,面向产业发展,背靠创新资源,引入金融资本,建立了“政策+创新+产业基金+VC和PE”的新机制,为科技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提供全方位服务与支撑,大幅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在创新意识上,坚持“创新是根本,创业是目标,创富是动力”。论文、专利等不再是创新机构绩效评价的唯一指标,催生新兴产业、创造社会财富才是创新团队追求的最终目标。在创新链条上,建立了融合“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链条,采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结合的“三发”研发模式,同步研发、逆向创新、交叉融合开发等新型创新理念贯穿在整个创新管理工作中,保证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整个链条的通畅以及产业发展对科研的反哺。

  突破了单一的事业单位体制局限

  在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格局难以打破的情况下,新型研发机构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三者之间开拓了一片新的空间,走出了原有事业体制的局限。从单位性质看,新型研发机构除了给事业单位赋予新生命外,各类民办非企业、企业等多种单位性质机构蓬勃发展,成为能与传统科研机构比肩的新型研发组织群落。

  探索了市场化现代机构运行机制

  新型研发机构把市场作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力量,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效促进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如东莞中科院云计算育成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为自身发展目标,遵循“院市搭台、企业参与、资本动作、市场运营”的创新机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汇聚了中科院计算所、遥感所、电子所、自动化所、软件所、声学所、网络信息中心等相关研究单位共同参建,并成立国云科技、广东中科遥感等公司将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一大批在云计算领域的科技人才、技术成果、设备设施等核心科技创新资源在东莞汇集,形成了集云计算研发、创新、运营、产业育成一体的研发基地。

  激发了高校和研发机构的创新活力

  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发展,做大了创新主体的增量部分,形成自主创新的新生力量。同时,这些机构起到重要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了传统高校院所的创新活力,带动盘活了省内外的创新资源。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建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研发组织平台,将其自身技术优势和人才储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了存量科技资源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如中科院针对地区的产业特色和技术需求,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揭阳等地分别建立了十余家新型研发机构,以科技创新带动当地的创新热潮和产业发展。此外,通过东莞上海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心、深港产学研基地、深圳虚拟大学园等新型创新平台的构建,广泛吸引了国内外创新资源到广东开展产学研合作。

  ■链接

  佛山中国科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佛山育成中心)的双向科技创新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