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新型诈骗手段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避免“入坑”

19.04.2020  12:01
梳理新型诈骗手段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避免“入坑” - 新浪广东
来源: n.sinaimg.cn

  漫画:黄禧

  深圳晚报记者 高灵灵

  “你才是骗子!”电话那头,本以为是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意图诈骗的李女士生气地挂断电话,顺手把来电号码拉入黑名单。而在电话这头,被当成“骗子”的民警林振明哭笑不得。最终,他更换多个手机号码不断联系李女士,同时找到其家人和房管员,最终成功制止李女士差点把钱转出去的行为。

  像这样的反诈骗工作,对民警来说已经习以为常。疫情防控期间,公安机关加强了对各类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与此同时,不法分子的诈骗招数也不断“更新迭代”。为帮助广大市民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避免“入坑”,深晚记者梳理了近期的一系列诈骗案件,分析出以下常见招数。

  冒充公检法等部门

  以涉防疫物资犯罪为名实施诈骗

  典型案例

  4月8日,深圳市公安局光明分局新湖派出所接市局反诈预警称,辖区居民曾女士正在与境外冒充公检法诈骗人员通话,并且多次拒接反诈中心的联系劝阻,属高危易受骗人群,需要派出所立即处置。

  然而,民警到达曾女士家后,却发现曾女士家门外反锁,不管怎么敲门、喊话,里面均无人应答。民警随即致电曾女士,在电话中,民警又听说曾女士还在同时与骗子保持着视频联系。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还没等民警开始劝说,曾女士就挂断了电话。

  为了阻断曾女士与骗子的联系,民警在门外不断给曾女士及其家人拨打电话,最终成功联系上了曾女士的家人,并在其家人的帮助下取得了曾女士的信任。

  原来,曾女士如今仍身在老家暂未返深,与她视频联系的是一名自称外省某市通信局工作人员的人。对方称有人冒用曾女士的微信,在网上贩卖假口罩,要求曾女士配合“公安机关”调查,洗清自己的嫌疑。

  由于对方准确说出了曾女士的身份证号,曾女士便信以为真,将自己近3万元的存款汇总到一张卡,准备按照对方的指示转账到“安全账户”上。所幸民警在她转账前坚持不懈地打电话,成功拦截了她的转账行为。

  案件特点分析

  从“涉嫌洗钱”,到“涉嫌在网上贩卖假口罩”,诈骗分子的手段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在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诈骗的“套路”中,骗子往往会先用伪造的警官证、通缉令、法院传票等材料“自证身份”,骗取受害人信任;紧接着,再以“涉嫌犯罪”等理由强势震慑恐吓,让受害人相信自己卷入一个重大案件,随时会被逮捕;最后,诈骗人员利用受害人的恐慌心理,让其把资金转到“安全账号”以自证清白。

  事实上,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通知公民说“你犯罪了”,更不会要求转账。凡是提到转账、银行卡号、验证码的,都要提高警惕,及时报警。

  传统兼职刷单诈骗

  套路升级

  典型案例

  3月初,家住宝安的黄女士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收到一陌生人私信,对方询问黄女士是否要刷单并留下了联络方式。两人添加微信好友后,陌生人便将黄女士拉到一个微信群,还发布一条商品链接,让群里的人刷单。想着这个商品才199元,金额并不多,如果这次成功,以后自己也能挣点零花钱。于是她拍下了宝贝。不久后,对方直接退还214元。

  接着,此人又把黄女士拉近另一个群,提出刷一个金额为999元的订单,连刷3次。然而这一次,黄女士没有收到退款。对方安抚黄女士,这是个连续刷单的群,需要再刷单一次才能把钱一次性退还。

  前前后后,黄女士共刷了17539元,除了第一次挣了15元,后面再也没见过“回头钱”。自己也被这个陌生网友拉黑。

  黄女士遭遇的,是传统的兼职刷单骗局。骗子刚开始会按时退还本金和佣金,但随着刷单金额越来越大,骗子会以各种借口拒绝返还事主垫付的资金。而在疫情防控期间,兼职刷单诈骗也“升级”了。

  不久前,宅在家里的李先生看到朋友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一个关于轻松挣零花钱的广告海报,海报内容令李先生有点心动。

  据朋友介绍,该平台与多家知名购物网站签订了长期合作合同,在平台注册充值后,系统会自动“抢单”。充值金额越多,刷单佣金越高。如果李先生介绍别人加入平台,还会得到额外提成。

  在该平台充值2万元后,李先生发现一切“确如”朋友所说,每天自己能挣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热心的他开始邀请身边亲朋好友参与。然而数周后,李先生忽然发现平台无法再提现。

  原来,这个诈骗团伙主要是打着“兼职刷单”的名头让受害人主动充值注册,再鼓励受害人以拉人头模式发展下线,攫取巨额不法利益。所谓“抢单”“刷单”任务都是平台提前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受害者产生自己在努力劳动,平台在健康运作的错觉。

  案件特点分析

  近期,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好转,许多市民陆续复工,但仍有部分人因各种原因留守家中。这时,部分人便会想到兼职赚点零花钱,而最简单的“刷单”也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不管是传统刷单兼职还是升级后的“拉人头”套路,骗子一般都会先给一些蝇头小利,引诱受害者投入更多资金,最后让受害者血本无归。要规避这类诈骗,就要拒绝网上类似“足不出户,日进斗金”“轻轻松松赚钱”等兼职刷单信息或广告,识破“天上掉馅饼”的骗局一旦发现自己疑似被骗,保存好对方的电话号码、QQ、微信、聊天记录等资料,及时报警。

  在家上网课的学生

  成为骗子的重点目标

  典型案例

  3月7日,一位妈妈带着她10岁的儿子到罗湖公安分局东湖派出所报案称,儿子用手机玩游戏被骗了4000元。原来,这个孩子用手机玩游戏时,系统自动匹配了4名游戏队友,其中一名队友自称是游戏主播,要求加他QQ好友。随后双方通过QQ交流,对方说抽100名学生赠送游戏皮肤,同时承诺活动期间给他转1000元将会返还3000元。

  于是,儿子便用妈妈的微信号,分三笔给对方转账4000元。可是转完钱后,对方就把他拉黑了,儿子才发现自己被骗。

  无独有偶,3月22日,家住福田区的市民严女士报案称,她14岁女儿在家上网期间被骗19400元。据了解,严女士的女儿在社交群里参加了给自己喜爱明星投票即可获得抽奖机会的活动。该活动发布者称,中奖的人能得到明星签名,未中奖者的福利是支付200元返1000元。

  由于严女士的女儿未中奖,群主便发出二维码,让她扫码支付200元,随后返还1000元。这名群主还重复强调,未中奖者一定要用自己父母的手机来支付,原因是使用父母的手机付款,只是虚拟付钱,不会真实扣钱。

  在对方的语言诱导与攻势下,严女士的女儿把严女士手机的付款二维码发给了对方。就这样,对方陆续盗走了近两万元。

  案件特点分析

  疫情防控期间,各地中小学生正纷纷开启网课学习模式,学生们也因此有了更多接触网络的理由。然而,由于年纪小、社会阅历少,学生们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这便让骗子们乘虚而入。深晚记者梳理一系列学生被骗案件后发现,骗子一般会利用孩子爱玩游戏、追星等心理,引诱他们用父母的账户付款。

  要预防此类诈骗,家长在做好手机支付的安全措施的同时,还要教导孩子必要的反诈骗知识,不要盲目扫描二维码以及点击不知来源的链接,以防掉入骗子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