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广州已建15个医疗联合体 方便市民"大小点"选择

23.03.2015  23:03

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医联体管委会23日成立

羊城晚报讯 记者黄宙辉,通讯员王海芳、丘小红报道:23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管理委员会成立,所有医联体成员单位工作全面启动。记者获悉,去年广州已建立15个医联体,大大方便市民就医;在孙逸仙纪念医院医联体内,市民可在任一医疗机构完成医保“大小点”选择,免除往返跑社区医院和大医院选点的烦恼。

每区至少成立一个医联体

去年4月,广州市政府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根据区域人口密度、医疗资源现状,按1-2所三级医院,联合若干个二级医院和多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医疗联合体建设。去年,时任市卫生局副局长胡丙杰透露,当年选择了越秀、荔湾、海珠、番禺、南沙、从化和萝岗进行医联体的试点,2015年要求广州市每一个区至少都成立一个医联体,2016年在全市推广实施医联体管理模式。

去年9月26日,越秀区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为核心,联合5家医疗机构的医疗联合体正式成立,并以其中一家社卫中心——北京街社卫中心试点运作,运作过程中已实践出较成熟的双向转诊模式。广州市卫计局基层卫生处处长吴峰告诉记者,去年全市一共建立了15个医联体,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比如,大医院的专家到社区卫生中心帮扶、培训、坐诊,患者在社区卫生中心的检查结果可在医联体内互用,减少了重复检查。

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陈汝福介绍,该院设有医联体服务台、医联体选点专用窗、医联体收费专用窗等,为双向转诊建立绿色通道,提供“三优服务”——优先门诊、优先安排辅助检查和优先安排住院床位;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医联体下接基层上联大医院,医疗资源流动顺畅,是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良好平台,“以医联体为平台,引导患者先到基层就医,小病到社区,大病上医院”。据统计,已有16例疑难杂症病例上转到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就诊的科室包括康复科、呼吸科、神经科等。

此外,大医院还给予成员单位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按需派出专家到医联体单位,开展医疗查房、病例讨论、指导科室建设、培养全科医生等;通过远程会诊平台,建立区域X线、B超、心电图等检查会诊机制,让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享受到孙逸仙纪念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方便市民“大小点”选择

为鼓励参保人更多地在基层医院就医,广州市通过城镇医保制度进行调整,从2015年4月1日起,新办理选点手续的参保人员必须选社区医院(后简称“小点”)后方能办理二、三级医院(后简称“大点”)的选点手续。针对此医保新政策,孙逸仙纪念医院将与医联体成员单位联合,完成信息共享,提供“一站式”服务,市民可在医联体内任一医疗机构完成“大小点”选择,免除患者往返跑社区医院和孙逸仙纪念医院选点的烦恼。

记者了解到,医联体推进分级诊疗,小病在社区,疑难重症病例上转,势必造成大医院平均医疗费用剧增,以至于专科医保额度超标,导致医院超额受罚。陈汝福建议,对于上转的此类病例不实行医保定额结算,而执行治疗费用全额结算,并由上级主管部门对此类病例进行监督管理,推进医保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更好地执行分级诊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