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江水对港供水50年累计超225亿立方米相当于1.5个洞庭湖

29.05.2015  12:21

人民网广州5月29日电 (林龙勇 粤水轩) 50年前的1965年,全国最大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东深供水工程建成正式对香港供水,彻底终结香港严重缺水的惨痛历史,开启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5月28日,粤、港两地政府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隆重举行东江水供港50周年纪念活动,重温当年东江水供港历史。据悉,广东每年分配给香港的用水量为11亿立方米,比香港目前实际用水量8亿立方米还多3亿立方米,50年来对港供水累计超过225亿立方米,相当于搬动1.5个洞庭湖。

粤港两地政府在香港举办东江水供港50周年纪念活动。邹锦华摄

特殊历史:特大干旱曾袭港 每四天供水一次

香港,以其奇特的历史背景、东西交融的文化和色彩斑斓的现实世界将自己装点得独到而优雅,被誉为世界“购物天堂”、全球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

然而,这个位于太平洋西岸,面朝南海,背靠珠江出海口,几乎被水包围的小城,却因为“缺水”而饱受煎熬,曾经面临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机。

香港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阿姐担水,阿妈上佛堂,唔知几时没水荒”。这是50年前香港遭遇缺水危机时的真实写照。

被水包围的小城,为何还闹水荒?这还得从香港奇特的地理位置说起。

香港三面环海,共有岛屿230个,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年降雨量2224.7毫米。但由于河流和地下水稀少,饮用水主要以山涧水和雨水为主,而降雨时空分布又极为不均, 80%的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并缺少储水设施,从而导致这个弹丸之地淡水奇缺,每遇大旱,水荒必至。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严重水荒,如1902年、1929年、1963年等。干旱、缺水、水荒,在当时几乎成为香港的常态,并严重制约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

最值得一提的是,1962年底,香港出现自188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严重干旱,并一直持续至1963年。特大干旱导致山涧水断流、山塘干枯、田地龟裂,市民用水每四天供应一次,350万人的生活陷于困境,20多万人逃离家园。香港正遭遇开埠以来的最严重的生存危机。

1963年香港大旱期间,每四天供水一次,图为市民排队候水的情形。资料图片

据1963年6月香港《文汇报》报道,由于缺水,香港织造业及漂染业减产三至五成,农业损失1000万港元,13个行业停工减产损失达6000万港元,饮食业大受打击,数十万工人生活受到威胁。

据香港《明报》报道,1963年6月28日,第一宗霍乱在香港被发现,到年底,全港共发现霍乱115起,每天都有许多剧烈呕吐者被送至医院,严重者脱水病危;除霍乱外,其他肠道传染病如痢疾、肠热及伤寒疫症也有爆发的趋势,三伏天口罩脱销,熟人见面也是匆匆而过不敢多谈。这一切都是由恶劣的卫生环境引发,缺水是主要的祸源。

特大水荒让港英当局遭遇殖民香港以来的最大挑战,他们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如海水淡化、开挖水井、修筑水塘等,用尽所有办法都不奏效,甚至连迷信方式都派上用场。宗教团体做法事祈雨,失败!用飞机播撒催雨剂人工降雨,失败!开挖的水井挖出的却是泥浆。

1963年香港天旱期间,佛教联会举行祈雨法会。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