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广东环境质量状况:珠三角空气达标率76.3%

05.06.2014  12:46
摘要: 广东省环保厅4日发布了2013年广东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等状况整体良好。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广东省环保厅4日发布了2013年广东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等状况整体良好。

其中,珠三角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达标率平均为76.3%,高出全国74个重点城市15.8个百分点,但与2012年相比,全省乃至珠三角的空气质量有所波动。全省主要江河水质总体稳定,局部水域水质略有波动,其中8.9%断面水质为劣Ⅴ类重度污染水质。城市降水中酸雨频率为35.0%,较上年下降了2.2%,但 韶关佛山清远 连续多年上榜重酸雨区。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通讯员 李佳伟 吴凡

焦点1

空气PM2.5年均值

按“新标”珠三角无一城达标

省环保厅科技处处长林文介绍,为倒逼大气污染治理,去年我省投入1.56亿元建设空气质量监测网络,2012年6月珠三角实现按“新标准”监测后,2013年底全省21地市均开始按“新标准”监测,比国家要求提前了两年。因此,2013年全省整体空气质量仍按“旧标准”评价。

去年21个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均浓度均达到空气质量旧标准的二级标准。全省城市空气污染指数API达标率为97.5%,比2012年下降2个百分点。虽然全省大气质量各项指标总体达到旧标准的二级标准,但和2012年相比仍有所波动。监测显示,全省城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较上年分别上升11.8%、11.1%和20.0%。

而珠三角从去年起按照“新标准”进行评价。与旧标准相比,增加了PM2.5、臭氧、一氧化碳三项指标,按新标准的空气质量AQI达标率较旧标准的API达标率有所下降。

公报显示,珠三角去年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达标率平均为76.3%,高出全国74个重点城市(平均达标率60.5%)15.8个百分点。珠三角各市AQI达标率介于66.8%—89.0%,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2.5(占首要污染物比例为46%),其次是臭氧(占27%)和二氧化氮(占18%)。

珠三角各市PM2.5年均值介于38~55微克/立方米,区域平均值为47微克/立方米,全部城市超过二级标准限值(35微克/立方米)。此外,珠三角2013年下半年PM2.5平均浓度比2012年下半年上升19.0%。

分析:PM2.5占比高

增加防治难度

去年珠三角区域PM2.5年均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比全国重点城市的平均水平以及长三角、京津冀都低,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大气污染防治会议上,省大气环境首席专家钟流举援引环保部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称,“珠三角是PM2.5达标希望最大的地区”,但目前各市达标率与国家标准相比差距仍较大。

对于去年较2012年有所波动的情况,天气条件对珠三角空气质量的不利影响十分显著,其中以10月到次年的2月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由于臭氧污染,10月份达标率显著降低,如 江门 市只有10%不到,在31天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天数只有3天”。而大气强氧化性容易导致PM2.5等粒子生成。

此外,“细微颗粒物占比高,使得PM2.5污染防治增加了难度。”钟流举表示,珠三角九市PM2.5占PM10的比例在62%( 肇庆 )到74%之间( 广州东莞 ),“这个比例差不多全国最高”。

焦点2

酸雨

韶关佛山清远连续数年进重酸雨区

酸雨情况也是间接反映空气质量的关注点。林文说,与2012年相比,我省降水质量基本持平,略有好转。

据省环保厅通报,2013年全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及顺德区49个测点降水pH均值为5.20,pH均值范围在4.70(韶关)~6.75( 汕尾 )之间;酸雨频率为35.0%;81.8%的城市(18个)出现酸雨(pH最小值<5.6),54.5%的城市(12个)受酸雨污染(pH均值<5.6)。与上年相比,全省城市降水pH均值上升了0.1个pH单位,酸雨频率下降了2.2个百分点。

2013年酸雨区18个城市除汕尾、 云浮揭阳 等3个城市外其它城市均出现过酸雨(pH最小值<5.6),其中韶关、佛山、清远、 深圳 、江门、顺德、 珠海中山 、广州、东莞和 汕头 等11个城市受酸雨污染(pH均值<5.6)。韶关、佛山和清远市属于重酸雨区(pH均值<4.5;4.5≤pH均值<5.0,且酸雨频率>50%)。2013年不在酸雨区域的城市除 河源 外其他3个城市均出现过酸雨。

笔者翻查过往资料发现,2013年3个城市属重酸雨区,比2012年减少了一个,但重酸雨的3市均是老面孔,韶关、佛山连续4年上榜,清远近3年均有出现。

分析:酸雨削减

需坚持转型升级

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所教授吴兑告诉笔者,广东等南方地区都有一个先天特点,土壤层偏酸性,风沙、扬尘等大气气溶胶缓冲能力较差,导致降水容易出现酸雨。从污染物来看,硫酸盐和硝酸盐都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九个城市八个酸”,与六七年前人们如此形容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的酸雨污染严重相比,由于近年坚持节能减排与产业转型升级,从2010年开始我省酸雨频率已降至四成左右,去年进一步下降到35%。

至于韶关、佛山、清远连续多年上重酸雨榜,吴兑认为,这与这些地方冶炼、水泥、陶瓷、建材等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及煤电的排放都有关系。

焦点3

水质:

大江大河水质良好 6个江段重度污染

饮用水源水质方面,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去年全省78个在用集中式供水饮用水水源水质都100%保持优良水平,优质和良好水源供水量占比分别为60.9%和39.1%。与上年相比,水源水质均稳定达标,优质水源供水量占比与上年基本持平。

同时,全省主要江河水质总体良好,78.2%的断面水质优良,均达Ⅰ至Ⅲ类标准,85.5%的断面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水质标准。在124个省控断面中,54%的断面为Ⅰ~Ⅱ类优质水,24.2%为Ⅲ类良好水质,10.5%为Ⅳ类轻度污染水质,2.4%为Ⅴ类中度污染水质,不容忽视的是,8.9%为劣Ⅴ类重度污染水质。

据省环保厅介绍,重度污染的6个江段为龙岗河、坪山河、深圳河、练江、小东江 湛江 段和寻邬水6个,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耗氧有机物,其中寻邬水较2012年水质明显下降。

全省跨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2.7%,其中广州、云浮、河源、肇庆、江门、中山、珠海、韶关、清远和 梅州 10个城市交接断面水质完全达标,深圳和揭阳2个城市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状况差,达标率分别为8.3%和0。

全省19条主要入海河流中,73.7%(14条)的河口水质为Ⅱ~Ⅲ类,水质优良,但深圳河和练江河口水质最差,均劣于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

分析:重污染河段

周边排放巨大处理滞后

林文分析,目前我省主要大江大河干流、部分支流以及珠三角河网区干流水质是总体良好并保持稳定,污染较严重的主要是部分流经城市江段和水量较小的支流。

笔者不久前采访了解到,重度污染的龙岗河、坪山河、深圳河、练江等都属于广东“微容量、重负荷”的河段污染典型,河段水量少环境容量少,但周边重污染产业密集、排放量巨大,虽然已治理多年但由于长年污染积重,生态修复任重道远。而林文则介绍,这些污染河段还存在“污水管网相对滞后仍有待完善,沿岸污水没有完全收集起来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