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束文圣教授做客“人文科技100讲”

10.04.2020  17:35

自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生命科学学院学院圣教授率领团队攻坚克难,研发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得到了广东广播电视台、今日头条等媒体的密切关注。近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抓环保 大宝山重获新生”文章,大篇幅报道了韶关大宝山生态修复过程,并介绍了修复过程中专家团队领衔者束文圣教授参与的工作。

为了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专业认知发展,生命科学学院在4月6日举办了“人文科技100讲”,特别邀请了束文圣教授为全体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做了主题为“师者科技报国以身表率,学子厚积薄发践行未来”的分享交流活动,学院党委副书记詹清光、生物工程系主任范瑞芳教授参加了活动,活动由辅导员刘晓涛主持。

分享交流以问题访谈的形式进行。束文圣教授首先分享了试剂盒的研发过程,“从除夕当天发邮件安排研发工作,到团队骨干大年初三集中到岗,再到争分多秒研发出试剂盒”,这个过程克服了很多困难,束老师说,“如果这时候有相关技术,但不为国家做点事情,我一辈子都没办法给自己交代。

束文圣分享了韶关大宝山生态修复过程。大宝山之前因粗放开采铜矿,造成山岭荒芜,沟壑纵横,满地废渣废水,但树苗种植上去后,过不了多久都会枯死,这个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都得不到解决。束文圣教授师团队接手后,从矿山土壤切入,通过病毒基因组学技术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从源头控制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和酸化现象,从而完成了大宝山植被种植、生态修复过程,现在大宝山从光秃矿山变成了绿色青山。束老师说到,习近平总书记很早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口号,我的专业就是“修理地球”,也感谢党和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时仍对生态环境问题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这才给了我们施展技术改善环境的机会。

束老师还谈到这个寒假是有生以来最忙碌假期,同时推进试剂盒研发和矿山修复工作,从研究角度来说,试剂盒研发是检测新冠病毒有脉络可循,矿山修复是控制产酸的微生物类群,这两者是相通联系的,都是生物工程和病毒组学在不同领域的重要应用,而病毒组学研究的学术前沿主要就体现在生命医学领域和生态环境领域两个方面。

束老师介绍了国内外生物工程专业研究的当前情况、发展前景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并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对学生的学习研究、就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寄语。他谈到,生命科学的研究具有相通性,它需要多个学科交叉,譬如生态修复技术不仅要熟悉微生物调控,而且还要懂得植被种植和生态群落结构。他谈到,做学问是创造和传授知识,做产业是创造和分配财富,做行政是管理和调配资源,鼓励大家根据兴趣选择做自己适合的。束老师嘱托学生,一要珍惜当前在华师学习的平台,学校有足够好的师资力量和学习氛围;二要抓住当前生命科学发展的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去走;三要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永远奔着一个理想和目标去,将自己善良的积极向上的美好留存下来,力所能及的为社会和国家、人民做些贡献与回报。

讲座结束之后,范瑞芳教授做了小结,还介绍了学院食品发酵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态环境工程三个方向的培养模式,鼓励大家坚持勤奋,为国家科技不断发展注入能量。最后,詹清光寄语学生,希望大家保持学习动力,打牢专业基础课程;修炼优秀的品格,努力提升自身各种综合素质;保持正能量,将个人发展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

活动之后,学生们纷纷写下感想。大一学生王菲写到:之前我对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还存在疑惑,听了束老师分享后我才恍然大悟,我们可以不断创新研究,急国家之所需,也可以用双手创造美丽,将矿山变成青山,我们还可以把做学问作为毕生追求,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出一份力。大三学生袁玥滢写到:束老师把科研转移到抗疫一线上,把技术应用在矿山修复上,他的科技报国情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华师这个学习平台,我们要坚持走出适合自己的生物道路,未来是生命科学的时代,也是我们青年要撑起的时代。

本次活动对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是一次很好的专业拓展,帮助学生树立了为国为民、勇于攀登的专业理想,培养了热爱科学、锐意创新的学术精神。

作者/通讯员:刘晓涛 |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