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广州日报 寻巧品灵感

13.08.2018  17:24

陈汉祺从《广州日报》获取灵感,耗时两个月制作出的菊花。

陈汉祺和他的作品《五果园

大洋网讯 10多年前,元德陈公祠恢复乞巧民俗,彼时已是古稀之龄的珠村阿伯陈汉祺一时兴起,开始学习制作巧品,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巧品数量多达数十件。题材囊括盆景、农趣、景点、生肖等,其中不少创意都来自《广州日报》,他也成为村中知名的“巧伯”。今天,广州乞巧文化节开幕,他也迎来了84岁生日。

陈汉祺家住珠村元德陈公祠附近,他是陈公后人,慈眉善目、身形瘦削却声音洪亮,操着一口标准的广州乡音,平易近人。今年的8月13日是广州乞巧文化节开幕日,恰逢农历七月初三,刚好跟他的生日在同一天。为庆祝自己的生日,陈汉祺也提前从医院回到家中与家人一起团聚。

乞巧节将至,元德陈公祠里早已布满了各式巧品,其中有几份却非常特殊。它们并非出自村中心灵手巧的巧姐之手,而是出自陈汉祺这个年逾八旬的老人:一盆白菊、一盆红菊、一盆紫菊、一尊“日日有鱼”农趣巧品,一座耕种图巧品,一尊蟹趣巧品……精致而逼真,令人赞叹不已。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作品的材质。“这些作品都是用泡沫做的。”65岁的活动领头人潘慧君告诉记者。

与爱人因乞巧结缘

珠村有三大姓氏:陈、潘、钟,陈汉祺一家世代居住在珠村,他的妻子钟姨也是同村人。早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他就见过“摆七娘”时用的巧品,他与妻子的缘分也与乞巧有关。据潘慧君介绍,陈伯年轻时发现钟姨的巧品做得好,后来经村里人介绍,两人喜结连理,如今,夫妻俩刚好结婚60年。

陈伯开始做巧品是在10多年前,彼时在潘慧君带领下,元德陈公祠恢复了乞巧民俗,已是70多岁高龄的陈伯看到了这一幕也开始创作。“我以前就喜欢画画,再还原一些记忆中的农家情景,就成了我的巧品。”陈伯还记得,自己的第一个巧品是两只虾蟹,耗时超过一个月,不过他认为做得不好,丢弃了。如今,他的家中已摆满了巧品,题材囊括盆景、农趣、景点、生肖等,趣味盎然。

从《广州日报》获取灵感

对于巧品制作,陈伯可谓“痴迷”。陈伯最近的作品便是那几盆展出的菊花,为了赶在乞巧节前做出来,他做了近两个月。

谈起做这几盆菊花的来历,陈伯坦言,灵感来源正是《广州日报》。他还特意向记者展示了作为蓝本的报纸,这是一张菊花图,登载于去年12月5日的《今日生活》版面,由广州日报摄影记者黎旭阳拍摄。“当时我看到了这幅图,就有做菊花的想法了,特意把报纸剪下来反复看,一直到做出来。

据陈伯介绍,这些菊花全部由泡沫废料做成,先将坐垫泡沫剪成细丝状的花瓣,然后再一一上色后扎到塑料叶子上。记者发现,每一盆花都有三十朵,而每朵花的花瓣就多达上百条,工作繁复。

除此之外,他在家中所藏的不少巧品灵感都来自《广州日报》,如五羊雕像、奔驰的骏马等。“我家中只有一份报纸,就是《广州日报》,我是广州日报的老读者。看到好图就保留下来,对着它进行创作。”他笑着说。

特意买水果对着调色

在陈伯的巧品中,出现最多的是盆栽和植物,这源于他对盆栽的喜爱。在建家中的新楼时,他从老楼搬下来200多盆盆景。而在众多与植物相关的作品中,他最喜欢的是《五果图》。

五果”是岭南的五种常见佳果:杨桃、荔枝、龙眼、桃和橙。记者看到,《五果图》中共有五株果树,分别对应五种佳果,每株树上都挂满了果实,每棵树都多达几十个。从小果到大果、从青果到熟果,果实变化多样,颜色也略有差异。为了更真实得呈现水果的颜色,他特意买来水果,按照水果的真实情况进行调色。“一颗颗用砂纸打磨,可费时间了!”陈伯笑着说。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秦松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