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丝路精神 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
【光明日报·论苑】
秉承丝路精神 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
——“2015‘丝路经济带’与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发言摘登
10月30日,由光明日报社与西南交通大学主办,中国铁路总公司、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等单位合作支持的“2015‘丝路经济带’与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外交部、商务部、发改委和国家战略研究、高铁行业企业、部分高校的相关领域专家以及澳大利亚、韩国的驻蓉领事馆官员共200余位代表,参与本次论坛活动,共话“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战略新思考。
为“高铁走出去战略”提供强力支撑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王顺洪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就是大家简称的“一带一路”,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一带一路”战略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一路一带”的政策效应已经初步显现,与“一带一路”高度契合的就是“高铁走出去”战略,中国高铁既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快“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器。中国高铁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一张重要名片。
西南交通大学是一所拥有119年办学历史,而且交通特色非常鲜明的高等学府,自其创建之初就以培养铁路建设急需的人才为宗旨,在跨越3个世纪的办学中,有力地支撑了中国铁路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特别是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目前,学校在原国家铁道部,现在的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支持下,建立了国家轨道交通实验室、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陆地交通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六大国家级平台,以及一大批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创新基地。依托这些创新平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有关高速铁路技术和关联领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西南交大已经成为中国高铁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技术力量和人才培养基地,与中国高铁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乘着“一路一带”战略的东风,西南交通大学将继续为中国轨道交通建设和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为中国高铁的规划、实施与承建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铁路局是中国高铁发展的最大实践者和最大的推动力,也是最大的贡献者。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正处于将强未强的局面。同样,中国也只是教育大国,而不是教育强国。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也要有高度的自信。我们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推进好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和“产能合作”
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何江川
“一带一路”和“产能合作”是近年来的两个新有名词,也是经济界的热点话题,与高铁走出去战略密切关联。
“一带一路”是中国全方位改革开放和对外合作的宏伟倡议,也是亚欧区域合作的长远构想。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正式发表,这代表“一带一路”进入合作新阶段。
“一带一路”和“产能合作”,特别是与高铁走出去的“产能合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带一路”建设侧重八大领域,其中之一就是投资与产业合作,可以讲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和主要战略。国际“产能合作”是经济外交的重头戏,是外交部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国际产能既有利于解决中国富裕的产能问题,进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工业化水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既要保持项目的效益,也要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注重示范保护,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要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国际“产能合作”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投资建厂,转移生产线,承包工程,企业需要自主决策,自负盈亏,李克强总理强调国际“产能合作”要以企业为主导,依照商业原则灵活运用境外工程总承包,第三方合作等多种模式,做好国内产能与国外市场的对接,更好契合不同地区的需求。
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沿线各国政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的沟通交流机制,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的交流、对接,共同为务实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国际产能合作需要有关国家协同推动,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一带一路”和“产能合作”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算,未来8~10年亚洲每年的资金设施,资金需求将达370亿美元,而市场估算是8000亿美元,所以在基础设施资金投资这块就有很大的可能。
中国高端制造业要想真正走出去不能仅仅依靠价格竞争和政策扶持,更需要练好内功和外功,所谓内功就是有优势的技术、自主和有价值的产权,外功就是充分市场调研、精密的成本计算,高铁企业要在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方面多下功夫,要对全球工业化新动向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在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时在国内保持技术,防止产业空心化,要做好风险评估和防控,中国高铁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着政治、经济、法律、人文方方面面的工作,而且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高铁企业走出去之前要加强风险评估和前期调查,知己知彼,避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