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最后一艘铁壳渡轮服役30年后告别珠江(图)

10.10.2014  10:42
10月7日,穗轮217停靠在新洲码头,乘客骑着电动车从渡轮下来。 10月7日,穗轮217停靠在黄埔军校码头候客,一位老者迈步走向轮渡。 昨日,穗轮217行驶在珠江水面上,当天是渡轮最后一天运航载客,之后正式退役。

  最后的告别如期而至,在7月31日铁壳船穗轮214退役之后,珠江上最后的老古董穗轮217也走完了30年服役期的最后一程,在明媚的阳光和吹拂的江风中隐身而退。从今天开始,珠江上将再也看不到这种被船员昵称为“铁壳仔”的老伙计了。

  有了7月31日送别穗轮214时的集体怀旧,昨日再送别穗轮217时,街坊们的心态都淡定很多,没有专门前来送行。市客轮公司也特意找齐了5名曾经开过217的船长为它送行并接受媒体采访,但是街坊们并没有因此所动,依然像往常一样坐船赶路行色匆匆。

  最后一天服役,从黄沙码头到芳村码头往来的依然是奔走在两岸讨生活的阿叔阿婶,年轻人赶着上班坐地铁公交,已经来不及放慢脚步搭船欣赏江边的风景。

  搭船的街坊三五成群等在岸边,大都推着自行车或者电动小三轮,车上大包小包堆满了刚从黄沙水产品市场或清平中药材市场进的货物。沉甸甸的货物把小车车轮都压成半瘪,上船时得岸边的水手帮忙扶住车架甚至在后边推车才行。

  船长李志华说,上世纪80年代芳村一带有各种工厂,广船广钢和各种建材公司,坐船的都是去厂里赶工的工人,有时候人多得要排四五行队伍,水手们甚至要拉绳子把人隔开维持秩序,但是逐渐地各种工厂要么搬迁要么关闭,芳村的厂越来越少,乘船的人也日渐寥落,这几年靠黄沙水产品市场和清平中药材市场才有些坐船前去进货的街坊,每班船人数大概也就十至二十人左右,再也看不到过去一船装一两百人的情景了。

  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挤船盛况的人,再对比当下的变化,或许会产生沧海桑田的时空错乱感,但是对于最近一两年才搭船的新街坊而言,人多人少无所谓,只要坐船方便就行。

  “铁壳仔不开了之后,会不会有新船来代替它?新船够不够大,摆不摆得下装货的小三轮电动车?”每周往返于芳村和黄沙水产品市场进货的档主王先生这样向南都记者打听。由于电动车无法乘地铁公交,每周过江送货他只能选择渡轮,花三块钱跑一趟,经济又实惠,碰到台风渡轮停航,他只能花80块钱叫小货车送货,又贵又不方便。

  送别完最后的铁壳仔,船长李志华会去开从金沙洲到黄沙新式的水巴航线。比起外形酷似豪华游艇的新水巴,又笨又沉的铁壳仔无疑是老古董,但是李志华说自己也会想念搭档了小半辈子的老伙计。在珠江上跑了26年客船的他,亲眼见证了珠江上的客船从水坭船变成铁壳船又变成新水巴。以前珠江上只有海珠桥和人民桥,现在已经变成了七桥一隧,珠江两岸也从过去的平房长出了不少高楼,岸边的霓虹夜景越夜越闪烁。

  船变了,珠江两岸的景变了,只有珠江向东的流水没变。

  记者手记

  廿八载同经风与浪

  “三十年前,不少外省人肩上背着蛇皮袋,手持广州地图挤上轮渡。如今,潮流已经变成肩背着数码相机,手里拿的是iPhone。”这是轮机工钟叔所见证的“铁壳仔”217的今昔。

  得悉穗轮217即将退役的消息,上月15日我踏上了它的甲板。当晚恰好是今年第15号强台风“海鸥”登陆的前夜,穗轮217正从新洲码头开往鱼珠码头,江浪动荡不同往常,船长凌展云把乘客送至鱼珠码头后便安排船员把渡轮固定在码头。转瞬间,狂风暴雨袭来,这让我客串了一把做水手的惊险,但对于53岁的钟叔来说已习以为常。他从1986年成为一名水手,开始飘荡在珠江上。在“铁壳仔”上他目睹太多悲喜:有在微风中相拥一吻定终身的青年男女,也有衣衫褴褛穷困潦倒者,更有自寻短见的投江者。坐船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铁壳仔”始终在静静地聆听着。

  昨日,钟叔在黄沙码头把乘客送上客舱后,如往常一样推上闸门,也像是推上了“铁壳仔”服役30年的闸门。

  展望

  9艘新渡轮取代铁壳船

  配卫生间、单车放置区和8个视频监控点

  南都讯 广州珠江上最后一艘“铁壳仔”穗轮217船退役后,接替的是今年建造的新型渡轮“穗水巴52”船。市客轮公司昨日也首次介绍了这种新型渡轮的特点。

  据市客轮公司介绍,按照规划要求,今年内计划新造9艘新型渡轮,以补充终止服务的9艘“穗轮2”系列船舶的运力。目前,9艘新渡轮均已完成船舶建造,其中一艘已经完成验收,证件齐全,正式投入营运了。其余八艘今年年内都将投入营运,并主要用于过江航线。

  相比于旧渡轮,新渡轮有不少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新型渡轮长27米,宽8米,荷载量为299客位。新型渡轮将客舱净高提升至2.5米,内部整洁明亮,座椅布置整齐有序,围壁采用半封闭式设计,设有可移动推窗,还新增配置了电风扇。半封闭的设计能提高小孩子乘船的安全性。另外,在客舱尾部中间走道还配有公共卫生间。新船型还在船尾甲板处设置了单车放置专门的区域,该区域长7米,宽1.8米,足够容纳12辆单车。此外,该系列船舶为单层设计(乘客区域集中在一层,二层露天夹板主要用于驾驶、船员工作、瞭望等),稳定性好,抗风能力强。船上还配有八个视频监控点,有利于船上工作人员对客舱内乘客动向和船舶周边情况的掌握。

  49艘木壳船

  1952年-  1953年,客轮公司先后建造了“轮01”(1964年,船名“”统一更名为“粤穗渡”,编号不变)至“轮12”共12艘木壳船。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渡江乘客不断增加,至1961年底,公司船厂新造的最后一艘木壳船“轮42”出厂并投入营运,加上外调和购买的木壳船,共计49艘。

  19艘钢丝网水坭船

  上世纪60年代后期,造船木材紧缺,加上条件限制,出现了建造和使用钢丝网水坭船这个过渡阶段。1967年,广州市建委将广东水坭船厂建造的一艘钢丝网水坭船调拨给市客轮公司作为渡江客轮(即粤穗渡43船)试用。1970年6月,由客轮公司自主设计建造了第一艘10  9  .61总吨、350客位的钢丝网水坭船“粤穗渡44船”(初命名为“自力1号”)。直到1981年底,客轮公司共有这类船舶19艘。

  53艘钢壳客轮

  1978年,广州市建委把钢壳船“交远1号”从远洋公司调拨给市客轮公司,主要用于接待外宾游览珠江之用。紧接着,500客位的钢壳船“粤穗渡50  3”和“粤穗渡504”先后建成投入营运,自此珠江水上客运进入到钢壳船时期。

  从1  9  7  8年 到1989年,客轮公司一共新建了53艘钢壳客轮,包括了已经全部终止服务的“穗轮2字”系列船舶。

  新型水巴船

  2007年4月10日,广州市开通了首条水上巴士航线,即芳村—中大航线。

  2013年是新水巴大发展大建设的一年,广州市新增了15艘水上巴士船舶,其中就有7艘游艇外观的新水巴。这些水巴客舱内均铺设木地板,乘客座椅是软皮沙发的样式,还配备有液晶电视、空调系统和语音报站系统。这一变化标志着传统水上公交向现代化交通的转型。

  钩沉

  62年间

  珠江渡轮 四度升级

  南都讯 新中国成立以前,联系广州市珠江两岸交通,全靠横水渡、柱艇、沙艇等工具。这些渡艇都是靠渡夫划渡的木质小船,一般可载客六至八人,小的只能载客二至三人。

  1952年,“地方国营广州市轮渡公司”(“广州市客轮公司”的前身)成立后,水上客运交通才得以发展。迄今62年,珠江渡轮先后经过了四个时期———木壳船时期、钢丝网水坭船时期、钢壳船时期以及现在的新型水巴船舶,四代渡轮共同支撑着广州市民的过江交通。

  AⅡ08-09版

  采写:南都记者 魏凯 林宏贤 通讯员 茆羽

  摄影:南都记者 林宏贤 李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