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抗菌用药降三四成
大洋网讯 省卫生计生委通报显示,广东自2011年起参与全国开展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至今抗菌药物使用趋于合理,无论住院、手术还是门诊病人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都达三四成。与全国几个发达地区相比,广东重要耐药菌的比例处于最低水平。
每年11月第三周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世界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国家卫计委正在组织开展“2017年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宣传周”活动。记者了解到,自2011年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以来,广东省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指标均取得显著改善,趋于合理。
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由61.2%降至42.9%,下降了29.9%,低于国家要求(60%)将近18%;其中手术病人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更为显著,由原来的84.2%降到了64.7%,下降了30.1%;重点关注的一类切口手术的预防用药率由68.4%降到了41.2%,下降约40%,情况改善得更为显著。
门诊抗菌药应用更为引人关注,广东门诊病人的抗菌药物用药率也呈现显著的下降,由2011年的19.6%降到了13.4%,下降了31.6%;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由原来的62.7DDDs/100床·日,降到了50.1 DDDs/100床·日,降低了20%。而全省医疗机构病原学送检率则由41.1%提高到46%。
省耐药监测网负责人卓超介绍,耐药菌在医院传播流行,可导致细菌耐药率高。“广东很多医院都不允许加收病床,这是阻断耐药菌传播的重要手段。”卓超说,广东是在全国做得好的省份,因为不加床,可减少因手、陪护用具介导耐药菌传播的机会,正是规范用药、院内感染控制都抓得好,抗菌药管理由此进入良性循环。
省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全省整体细菌耐药水平处于全国平均耐药水平以下,且与几个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重要耐药菌的比例处于最低水平。
广东省耐药监测网负责人卓超解释道,抗菌药物中,有的药物如碳青霉烯类,对多数病原体有强大的杀灭效应,是临床对付重症感染的“王牌”药物。一旦产生耐药性,会使临床抗感染治疗面临困境。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CRE)是目前全球都重点监控的对象,“我省目前CRE比例控制在5%左右,明显低于其他发达省市。”卓超说。
耐药比例低,首先归因于各级医院着重抓临床规范用药。各级医院建立“超说明书用药预警体系”,在保证法规的原则下,为科学性、个体化用药提供便利。其次是通过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减少医院加床等措施阻断耐药菌传播。
提醒:广东医院取消门诊抗菌药输液
“一感冒或咳嗽就吃抗生素,一拉肚子就吃氟哌酸,一有炎症就输液”简直几乎成了全民用药误区。
值得注意的是,“取消普通门诊抗菌药物输液”正是省卫生计生委2017年拟作出的12项重大行政决策的第6项,不仅4月要求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逐步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7月还下发《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输液的通知》,在基层医院,门、急诊原则上不静脉输液治疗的53种常见病多发病。
这意味着,在广东,大小医院都取消门诊抗菌药输液,这也成为减少门诊抗生素滥用的重要措施。
国家政策: 抗菌药物使用范围进一步收窄
今年2月,国家新版医保目录印发,包括口服制剂在内的抗菌药物使用范围进一步收窄。备注栏有报销限制的抗菌药物中,除了7个品种明确限制2线用药,余下多数品种均限制重度感染或有明确诊断依据。
今年3月,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的通知》,强调要重视和落实“抗菌药物管理”,包括目录备案、分级标准和处方权限等常规要求外,提出了“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重点环节管理”。
权威问答
问:抗生素是抗击细菌还是病毒?
答: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不能治愈感冒或流感等病毒引起的感染。抗生素滥用,不仅可直接诱导细菌耐药,还可破坏正常人体微生态菌群,短期不一定发现后果,但长期继发耐药可能表现。
问:抗生素和抗菌素是一回事吗?
答:抗生素是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即自然产生的。而抗菌药物则是包括化学人工合成的抗菌作用的化合物,与抗生素一起的总称。如头孢菌素被称为抗生素或抗菌药物,而左氧氟沙星是化学合成,只能称抗菌药物。
问:什么是抗生素耐药性?
答:抗生素主要用于杀死或削弱细菌,帮助抵御感染。人体不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是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变化产生抗生素耐药性。如果受到对于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感染,用于对付这一细菌的常用抗生素就不再有效,将需要使用不易获得的或作为最后手段的抗生素。
问:如何对抗抗生素耐药性?
答:个人帮助对抗耐药,最有效的是及时接种疫苗,这样能防止感染和生病,降低对抗生素的需求。如果生病了,应遵医嘱,不要分享或使用剩余抗生素。
文/广报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粤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