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改造最难是办手续”
市民在小洋楼内参观。
小洋楼内一角,放置着留声机和传统家具。
历史建筑活化调查
大洋网讯 本周,广州日报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活化问题展开一系列调查,讲述历史建筑民宅修缮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典型的活化案例,给街坊提供盘活老屋的启发。
据公开报道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广州系统组织开展了历史建筑普查和推荐认定工作,相继公布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398处,第二批80处,第三批88处,广州在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上迈入崭新阶段。
然而,对于大多数历史建筑民宅而言,修缮该办理哪些手续?活化过程又需注意什么问题?为此,记者走访广州越秀区东山口一带富含特色的小洋楼活化案例,希望借此带来一些思考和讨论。
“有钱有技术,没想到最难环节在办各种手续”
在老东山的新河浦、龟岗一带,600多栋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别墅随岁月存留至今,呈现出广州现存最大的中西合璧低层院落式传统民居群的独特景象。其中,有的小洋楼因无人打理,展露颓败气象;也有的被精心维护,成为文化公共空间。
如今,越秀区东山口瓦窑后横街上,一栋三层高的小洋楼在文艺青年心中悄然“走红”,被贴上微型艺术馆的标签,成为不少文艺青年的拍照“胜地”。不过,小洋楼改造初期的一些问题却让承租者何林(化名)犯了难。
何林告诉记者,原本租下小洋楼,是希望改造成一个供艺术圈朋友往来交流的场所。接手时,院内杂草丛生、门窗破旧,除了整体框架,其他结构都要替换。“我们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花阶砖、木质扶手等,又加装木趟栊、满洲窗,购置古器物和艺术品,既还原民国风情,又赋予其岭南风情。”
何林说,房屋改造并不是最难办的部分,办理各项施工手续才是改造老建筑的最难环节。“办理各项手续耗费我们了两个月,时间和资金成本都大大提高。”
问题:手续繁琐审核复杂活化路漫漫
何林介绍,他承租的东山小洋楼地处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内,修缮改造都有严格的监管。谈及为小洋楼办理施工手续,何林称之为“摸着石头过河”。
“虽然按着程序走流程,由于涉及的政府部门较多,且各项手续环环相扣,整整2个月时间都在东奔西跑递交文件、获取批文,实在是身心疲惫。”
他介绍,施工前,首先由文化部门审核建筑属性,然后联系规划部门勘察房屋面积,随后递交一份由专业维修部门设计出具的装修设计图纸;接下来把维修规划送往城管、规划或城建等部门审批;下一步联系规划部门和一些具备相关资质的咨询机构评定修缮等级等,然后再进行施工。然而,最终他还是“挂靠”在一家文化企业,才拿到相关的牌照。
在何林看来,广州的老屋保护、活化的市场需求很大,但目前繁琐的手续会“吓走”一些业主或运营团队的盘活热情。他建言未来政府或可以简化相关手续,办事大厅甚至可以开辟新业务,打造“一条龙”服务。
专家:监管、指引仍需细化
从事文保工作多年、本土文化保育团体“古粤秀色”的创始人杨华辉也一直关注保护与活化历史建筑问题,此前也曾在东山进行相关调研。他介绍,东山老建筑活化的程度已达60%~70%,持续市场化,逐渐形成整片建筑群活化的趋势。“矛盾的是,目前活化老建筑的‘红线’仍较模糊,指导、监管、政策仍然滞后。”
他举例,一座老建筑被改造为咖啡厅或工作室的问题不大,但改造为民宿存在一定难度,需符合相关消防标准,准入门槛较高。
相关部门: 建议业主发挥主观能动性
据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透露,在市国规委的牵头下,多个部门联动着手做试点方案。已就如何盘活历史建筑、简化手续等问题召开多次座谈会商讨对策,共同推进盘活历史建筑工作。
他坦言,目前历史建筑的盘活工作仍需要不断摸索,慢慢理顺整体发展思路。在不断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建议业主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欢迎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市民给出好的建议,共同助力广州保护、活化历史建筑事业。
文/广报记者叶碧君、申卉
图/广报记者陈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