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那些消逝的中山老字号
思豪大酒店 首家引进西餐的高档消费场
无论是关于孙文西路的老照片,还是走在现实的孙文西路步行街,在整齐划一的三层建筑群中,一栋五层高楼独立其间,尤其是高耸的钟楼引人注目。
这就是位于大庙下文化广场前,至今仍标着醒目大字的“思豪大酒店”。
“酒店”称谓为西方舶来品,“思豪大酒店”在现在看来都有独特的张力,依然诉说着当年石岐商阜之盛,亦可见这块“商土”,在辛亥革命后,已得西方风气之先。
据了解,思豪大酒店当时除了有中餐及茶市服务外,还在中山首次引进西餐,饮食洋文化由此开始在中山传播。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真正意义上的星级酒店出现后,原来名噪一时的思豪大酒店因设备落后没跟得上发展,酒店的功能日益减弱,在酒店行业的舞台上变得黯然。到2000年,思豪大酒店结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经营历史,其旧址目前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公益纸料店 曾为香山纸业佼佼者
“文房四宝”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典型代表。据资料显示,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有商人在香山开设纸料店,到民国时期,香山的纸业已成行成市。其中,公益纸料店曾是香山纸业中的“执牛耳”者。
据悉,公益纸料店成立于19世纪20年代初,1931年,该店创办人黄栋初病逝,其子黄森成为继承者。黄森将店铺迁址到孙文西路158号,拓宽阵地、拓展经营,率先引进推销港澳的纸料新产品,并赴外省加强纸料采购。该店对外省外县大客户送货上门,并配套供应本县小店、机关团体学校,不久便在香山同业中首屈一指。
但到1940年,香山被日军攻陷,香山纸业一落千丈,众多纸料店纷纷歇业。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山纸业迎来新的发展时期,老店复业,新店开张,纸业商号达近60间。此时的公益纸料店因为黄森的经营有术,依旧在同行业中引领风骚。直到1953年,中央颁布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公益纸料店接受国营百货公司文化用品批发部的归口领导,于1954年改为石岐市文教用品第一代销店。
合昌疋头 声誉满香山
疋头,泛指纺织品。据资料记载,中山早有织布业,清宣统《香山县志》记载:“工业之素有名者,如东乡牛起湾、濠头、陵岗、窈窕之夏布,南朗乡之棉布……颇多输出。”清末民初,中山的布匹行业异常兴盛,各地先后出现多家布庄、布匹店,如和记、祥记、合昌、隆彰、隆盛、泰彰、永纶等,其中以林举满在孙文西路开设的“合昌疋头”最具规模。
到上世纪30年代,石岐各布疋店出售的土布洋纱品种繁多,包括花布、竹纱、斜布、大成蓝、大成灰、骡仔布、绫罗绸缎以及新品种阴丹士林、呢、绒等。当时的布疋店将加工好的莨纱绸运往上海销售,又从上海购回沪产布疋、棉纱批发。
抗日战争时期,中山的织布业遭受冲击,而从1946年到解放初期,又迎来大发展,当时几万人口的石岐,丝绸呢布业同业公会的会员店达70户,从业人员近500人。
模范戏院 既演戏又播电影
在电影还未传入国内的年代,去戏院看戏是人们最重要的娱乐活动。据相关资料显示,1914年,香山首间综合性戏院“泰东戏院”落成,主演粤剧,在上世纪20年代曾上演国外的魔术杂技表演,30年代初期才开始放映电影。抗战时期,中山被日本侵占,泰东戏院遭到破坏,舞台和观众席被炸去了大半。
抗战结束后,被破坏的戏院得以改建重修,并更名为模范戏院。每当有戏上映,影院门口人头攒动,外墙上张贴着正在或即将上演的电影海报。在更名初期,戏院既上演戏剧,也播放电影,到1947年后才开始专门放映影片。
当时的模范戏院有座位千余个,座位等级以大堂藤条椅位最贵,售价2元,楼座上则有售价1毛钱的小板凳位。到“文革”时期,模范戏院又易名为“红旗电影院”,直到2002年电影公司转制时,由于经营欠佳而关闭。